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yyxrmzfbgs/2025-00191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9-22
  • 时效性
    有效

“两山”20载・元阳新画卷 | 元阳:梯田载文脉 非遗连“两山”

编者按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同一颗种子,在浙江安吉余村播下,二十年来,这颗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元阳县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让“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这张亮丽名片更加璀璨夺目。


二十载砥砺前行,元阳县在“两山”实践创新之路上硕果累累。从哈尼梯田的生态守护到森林资源的精心呵护,从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哈尼文化的传承弘扬到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元阳大地处处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为全面展现元阳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发展成果,我们特别策划《“两山”20载・元阳新画卷》主题报道,通过深入挖掘生态保护成效、绿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故事,带您领略元阳二十年来的华丽蜕变,感受“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和实践伟力。今天推出第七期元阳:梯田载文脉  非遗连“两山”》。




在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层峦叠嶂间,哈尼族先民留下的不仅是“大地雕塑”般的生态奇迹,更孕育了《四季生产调》《哈尼古歌》等承载人与自然共生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红河州元阳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生态守护、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深度绑定,探索出“以开发促保护、以传承促发展”的特色路径,让古老非遗从“博物馆记忆”变为 “活态财富”,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非遗+产业

指尖技艺织就生态富民路

走进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娘们指尖翻飞,绣绷上的图案宛如灵动的音符,既有哈尼梯田那蜿蜒曲折的柔美线条,又巧妙融入了现代几何纹样的时尚元素,这便是元阳“非遗活态化传承”的生动写照。



猛弄刺绣,作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破圈”之路始于一套精准且高效的产业赋能体系。2015年,乡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社,起初绣娘们仅擅长绣制传统服饰,市场销路狭窄,收入微薄。面对这一困境,合作社大胆创新,构建起“党组织+公司+合作社+传承基地+绣娘”的联动模式。




一方面,联合县妇联每年精心组织技艺培训,选拔优秀学员奔赴上海等发达地区交流学习,为绣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让她们开阔了视野,汲取了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产品创新,将刺绣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民族服饰拓展到抱枕、公文包、钱包等生活用品领域,使非遗真正“走进日常”,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借力电商平台搭建起便捷的销售链路,让“深山刺绣”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全国市场。




如今,猛弄刺绣年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世芬感慨道:“参加南博会、文博会,接受专业培训后,我的订单接都接不完,生活越来越好,还能带着村里的姐妹一起干。”而且,这些刺绣图案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梯田、森林、溪流等元阳特色元素,既是哈尼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元阳生态之美的“移动名片”,实现了“文化符号”与“生态价值”的双重传播。



这种模式与元阳整体发展逻辑高度契合。依托哈尼梯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元阳县累计投入2.48亿元建设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研学基地,为非遗与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同时,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精心守护梯田生态,确保非遗所依赖的文化语境不被破坏。生态为非遗“筑基”,非遗为生态“增值”,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共同推动着元阳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文旅

文化IP激活梯田经济新引擎

“白鹇鸟展翅、嬉戏的姿态,藏着哈尼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在元阳县哈尼文化传习馆,编导孔德刚正带领队员们排练改编后的棕扇舞。棕扇舞,作为哈尼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曾仅局限于祭祀与节庆活动中,宛如一颗被尘封的明珠。



如今,经过艺术化改造的棕扇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保留了“模仿自然、崇拜生态”的核心内涵,同时融入了现代舞台美学元素,从“小众仪式”华丽转变为“大众体验”。在哈尼小镇的实景演出中,游客们可以跟随舞者学习基本动作,亲身感受哈尼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开秧门”实景农耕文化节、哈尼梯田国际摄影双年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上,棕扇舞与梯田风光、农耕场景相得益彰,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在智慧景区建设中,棕扇舞演出被纳入“旅居元阳”体验清单,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过去棕扇舞是‘自家人看’,现在每场演出都坐满游客,还带动周边客栈、餐馆生意。”孔德刚的话道出了棕扇舞带来的显著变化。近五年来,元阳全县接待游客1820.9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227.07亿元,其中梯田遗产区接待游客113.54万人次,景区总收入2.58亿元;遗产区内267家乡村客栈直接带动5500余人就业,让农户们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阿者科村的实践更是将“非遗+文旅”推向了深度融合的新高度。作为哈尼梯田核心区村落,“阿者科计划”以“内源式村集体开发”模式,将蘑菇房建筑非遗、哈尼农事非遗巧妙融入旅游体验。游客们可以探访古朴的蘑菇房,参与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聆听悠扬的哈尼古歌,非遗体验成为“留住游客”的关键因素。截至今年6月,阿者科村接待游客2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667.9万元,累计分红12次,最高一户分红达1.2万元。非遗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内容”,更成为村民共享生态文旅红利的“利益纽带”。



非遗+保护

活态传承守护两山瑰宝

“元阳的非遗从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与梯田生态、哈尼生活方式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元阳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何志科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元阳非遗的独特价值。目前,全县共有9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9项、州级18项、县级67项,构建起了一个覆盖“歌、舞、技、俗”的完整保护体系。




在保护路径上,元阳坚持“以开发促保护”的创新思路。通过“非遗五进”(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让哈尼古歌走进校园课堂,成为孩子们了解家乡文化的生动教材;让刺绣技艺走进社区工坊,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棕扇舞走进企业文化活动,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遗从“遗产”真正变为“生活”,融入了人们的日常。




同时,依托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35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元阳大力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传承人已超过千人。其中,《四季生产调》传承人通过常态化演出(累计900余场次),让古老的稻作智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元阳将非遗保护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哈尼梯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非遗中的生态理念,如《四季生产调》中的农耕生态知识,又反过来引导村民自觉保护梯田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双向守护的模式,让元阳的“绿水青山”既有生态颜值,又有文化内涵。



如今,元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模式已获得国际认可:“阿者科计划”入选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联合国旅游组织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元阳团队在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开发+社区惠益共享”的成功经验。这意味着,元阳以非遗为纽带,不仅实现了“文化保护—生态守护—经济增收”的共赢,更为全球民族地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短评







从猛弄刺绣的彩线穿梭,到棕扇舞的韵律回响,再到阿者科村的分红笑脸,元阳的非遗传承早已超越“技艺延续” 的范畴,成为“两山”理念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绿水青山是非遗的“根”,非遗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 古老的哈尼智慧,正以非遗为载体,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经济同频共振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