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1950 年 1 月 27 日,由建水、个旧、蒙自三县划出,设置新民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新街。 1951 年 5 月 7 日,经政务院批准,改名为元阳县,全县设 5 乡 3 镇,即团结乡、和邻乡、永乐乡、太和乡、猛弄乡和敦厚镇、纳更镇、稿吾镇。 1956 年土改后设 7 个区,即新街区、牛角寨区、新城区、逢春岭区、攀枝花区、黄茅岭区、马街区。 1970 年,全县 7 个区划分为 13 个公社,分别称为朝阳、红旗、东风、曙光、红峰、胜利、新城、前进、跃进、卫东、小新街、逢春岭、大坪人民公社。 1974 年,由新街公社划分出南沙公社,攀枝花公社划分出黄茅岭公社。全县辖新街、胜村、嘎娘、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牛角寨、沙拉托、攀枝花、黄茅岭、黄草岭、俄扎、南沙、马街 15 个人民公社,下设 129 个生产大队两个居民委员会, 1981 年,由新街公社划出城关大队设城关镇,下设 2 个居民委员会。 1984 年 4 月,改革“政社合一”管理体制,设区建乡。其中新城区更名为上新城区,原生产大队改为乡。 1988 年 1 月,撤区建乡。城关镇与新街区合并为新街镇,南沙区改建为南沙傣族乡,全县设 1 镇 14 乡,分别为新街镇、南沙乡、胜村乡、嘎娘乡、上新城乡、小新街乡、逢春岭乡、大坪乡、牛角寨乡、沙拉托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黄草岭乡、俄扎乡、马街乡。乡以下设村公所,镇以下设办事处。 1995 年 4 月,全县政治中心转移南沙。 1999 年 4 月,撤销南沙傣族乡,设立南沙镇。 2000 年 9 月,全县实行“村改委”,乡以下设村民委员会,镇以下城区设居民委员会,农村设村民委员会。 2002 年 9 月,南沙、新街两镇撤销原居委会,设立 4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7 年 10 月,撤销胜村乡、新街镇,合并为一个镇,全县辖 2 镇 12 乡, 133 个村委会, 4 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位置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东经 102 ° 27 ′~ 103 ° 13 ′、北纬 22 ° 49 ′~ 23 ° 19 ′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74 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55 千米,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隔红河与建水县、个旧市相望,全县国土面积 2189 . 88 平方千米。县城南沙距省会昆明 284 千米,距州府蒙自 71 千米。
自然概况 元阳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最低海拔 144 米,最高海拔 2939 . 6 米,海拔差异明显。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红河、藤条江两干流自西向东逶迤而下,地貌呈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 V ”形发育。鸟瞰全境“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构成了元阳特殊的地形地貌。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元阳是山的世界,全境为山地所控。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观音山,雄踞县境东部,奇峰峭壁,巍峨险峻,主峰面积 200 平方千米,有森林 13 . 3 万亩。西观音山位于县境西部,山高谷深,多岭多涧,主峰面积 60 平方千米,有森林 2 . 87 万亩。“两山”一东一西,雄姿挺拔,气势非凡,瀑布飞流其间,林木遮天蔽日,终年流水潺潺,是境内天然的绿色水库,灌溉着 10 余万亩梯田。“两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是境内天然的生态屏障。形成了“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素同构的生态保护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景观。
行政区划 2008 年,全县辖南沙、新街 2 镇和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攀枝花、黄茅岭、黄草岭、俄扎、牛角寨、沙拉托、马街 12 乡, 133 个村委会、 4 个社区居委会, 1016 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08 年末,全县总人口 395694 人,其中:农业人口 375109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94.80% ;非农业人口 20585 人,占 5.2% 。人口密度为 181 人 / 平方千米。世居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 7 种民族,其中:哈尼族 211140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53 . 36% ;彝族 93431 人,占 23 . 61% ;汉族 45262 人,占 11 . 44% ;傣族 18978 人,占 4 . 80% ;苗族 13021 人,占 3 . 29% ;瑶族 8750 人,占 2 . 21% ;壮族 3877 人,占 0. 98% ;其他民族 235 人,占 0 .059 % 。人口出生率 13 . 86 ‰,死亡率 6.76 ‰,自然增长率 7 . 1 ‰。
经济综述 2008 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三围、四带、六培植”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 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1022万元,同比增长18.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094万元,比上年增长18.99%;第二产业增加值34175万元,比上年增长40.25%;第三产业增加值5975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38.4 ︰ 19.5 ︰ 42.1调整为2008年的37.8︰22.6︰39.6。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763万元,同比增长3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66万元,同比增长18.37%;财政总支出达54396万元,同比增长35.5%,净增14251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78060万元,同比增长20%。工业总产值完成37860万元,同比增长33.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701万元,同比增长16.5%。农村经济总收入737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925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584万元,同比增长20.1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完成131122万元和47058万元,同比增长19.4%和7.48%。
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县开工建设项目108个,其中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5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同比增长58.8%,比年初人代会确定增长30%以上的目标多28.8个百分点。一是完成水利水电总投资35178万元。其中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75件,解决了30582人8200头大牲畜饮水安全问题。修复水毁工程95处,新增高稳产农田900亩,新增灌溉面积2100亩。纸厂水库建设完成投资2270万元,实现溢洪洞、导流洞全面贯通。马堵山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投资360万元完成全长1020米的南沙防洪堤险工险段(一期)工程建设,全县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252万元。其中全长42千米总投资2556万元的上南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862万元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总投资5335万元的元坪公路水泥路面改造工程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全长29.7千米 的江边公路还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牛角寨、俄扎两个乡客运站建设已完工。完成了农村道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道路交通运输秩序良好。三是完成城市建设项目投资1.37亿元。其中投资5050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槟榔园片区、大象田片区市政道路91262平方米;城市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6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2.9%;投资2975万元的县城垃圾处理厂和投资5118万元的县城供水及管网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投入235万元建设乡村卫生公厕47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投资521.69万元完成一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改善了97个自然村6536户2.9万余人的用电条件,自然村通电率达99%,抄表到户率达84%。四是其他投资完成3.88亿元。
气 候 2008年度,年平均气温23.4 ℃,比常年偏低1.0℃,比上年偏低0.3 ℃, 是迁站11年来的最低值,也是年平均气温降幅最大的一年; 最高气温 41.7℃(出现在4月9日),最低气温6.5℃(出现在2月12日) 。 年日照总时数1767.5小时,比常年偏少5%,比2007年偏多13%。 全年气温偏低,冬季气温偏低,2月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给全县造成严重的低温冷冻灾害, 低温冻害造成8876人受灾,农作物受灾589.1公顷,成灾182.8公顷,大牲畜死亡1890头,农业经济损失232.9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159.41万元。 全年降水偏多,县城总降水量为1043.5毫米,比常年偏多15%,比上年偏少近1%,属于雨量偏多年份。强降雨引发了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 洪涝灾害造成5.1722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63人,农作物受灾880.28公顷,成灾366.76公顷,绝收236.91公顷,损坏房屋145间,倒塌247间,大牲畜死亡4头,因灾死亡1人,农业经济损失819.67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989万元。
农 业 2008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大“三农”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兑现农资综合补贴1851万元,良种补贴452.8万元,农机具补贴20万元。年末 耕地面积371229亩,其中:水田168772亩,旱地202457亩。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679576 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478637 亩,粮食总产 131805 吨,同比增长 2 . 2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154408 亩,同比下降 0.55% 。其中甘蔗种植面积 45927 亩,产量 141071 吨,同比增长 14% ;木薯种植 69778 亩,产量 28765.5 吨,同比增长 20 . 17% 。年末生猪存栏 265372 头,增长 10.4% ;肥猪出栏 250135 头,增长 18% ;大牲畜存栏 89054 头,增长 2.53% ;大牲畜出栏 14256 头,增长 4.38% 。 家禽存笼 764982 只,比上年减少 1485 只;出笼 775174 只,比上年减少 261 只;家禽产量 1195 吨,与上年持平。实现肉类总产量 25057 吨,比上年增长 25.1% ;畜牧业产值 34486 万元,比上年增长 32.1% 。 稻田养鱼面积达7.2万亩,同比增长11.5%。 实现经济林果业产值 8397 万元。新植草果 1 万亩,累计草果面积 73498 亩,产量 909.6 吨,同比增长 15.65% 。完成改造低产茶园 5000 亩,累计茶园面积 22863 亩,茶叶产量 1048.8 吨,同比减少 14.42%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完成沼气池建设756口。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81210 万元 ,比上年增长24.84%。
工 业 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7860万元,比上年的28367万元增长33.4%。其中:轻工业产值完成12604万元,比上年的13342万元下降5.53%;重工业产值完成25256万元,比上年的15034万元增长68%。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5835.7万元,比上年的29547.7万元增长21.28%。实现利润6847.2万元,比上年的5312万元增长28.9%。主要产品的产量有升有降,年内共生产白砂糖14897吨,同比增长4.69%;生产酒精6504千升,比上年减少30.4%;生产精淀粉10788吨,比上年减少8011吨;生产食用白酒2276吨,比上年减少213吨;生产糖浆52吨,比上年减产3155吨;生产茶叶1048.8吨,比上年减少14.4%;开采铁矿石原矿2.4万吨,铅锌矿原矿9.8万吨;生产锰铁2840吨,比上年增长37.86%;合质金(原称成品金)354千克,比上年增长40.5%;含量金201.91千克,比上年增长54.33%;铅精矿1089.63吨,比上年增长13.5%;铜精矿粉482吨,比上年增长246.4%;银精矿2605.15千克,比上年增长106.63%;生产大理石板材264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46%;完成发电量67429万千瓦,其中:元阳供电有限公司完成5502万千瓦,麻栗寨河水电站完成1747万千瓦,红河广源公司南沙水电厂完成6亿千瓦。
财政金融 2008年,元阳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763万元,增收2741万元,同比增长34.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66万元,增收957万元,同比增长18.4%。全县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4396万元,增支14251万元,同比增长35.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924万元,增支12434万元,同比增长31.5%。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1122 万元,同比增加 20977 万元,增长 19.04% ;各项贷款余额 47058 万元,同比增加 3275 万元,增长 7.48% 。实现财产保险费收入 847 万元,同比增加 139 万元,增长 19.63% ;财产保险费赔款支出 560 万元,同比减少 198 万元,下降 26.64% 。实现人寿保险费收入 730 万元,同比增加 152 万元,增长 26.30% ;人寿保险费赔款支出 394 万元,同比增加 329 万元。
交通邮电 2008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252万元。其中全长42千米总投资2556万元的上南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862万元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总投资5335万元的元坪公路水泥路面改造工程稳步推进。 全长29.7的江边公路还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县内公路总里程达1852.6千米,其中:国防公路175千米,地方公路1677.6千米(县乡公路12条507.05千米,乡村公路1170.55千米); 全县14个乡镇133个村委会均通公路, 通公路自然村673个,自然村通车率达68.48% 。 实现了县际公路沥青化、乡乡通弹石路和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形成了以省道、经济干线和县道为骨架,乡道为补充,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四横六纵”公路交通网络。完成客运量150万人,同比下降11.24%;客运周转量2856万人千米,同比增长53.88%。完成货运量51万吨,同比增长2%;货运周转量5876万吨千米,同比增长0.39%。
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925万元。年末有固定电话机总数7300部,小灵通用户2000户,致富通用户5000户,移动电话用户10.1万户,电话普及率29.1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3900户,比上年增长95%。
旅 游 2008年,元阳县按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哈尼梯田风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建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思路,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为主题,以着力把元阳县建设成红河州的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目标,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梯田生态资源的保护。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个作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云南世博集团参与元阳哈尼梯田旅游的合作开发并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进昆明城建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整合王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元阳闲置的土地资产,开发高档休闲度假村。年内全县共接待游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40.18%,其中:外国游客2.73万人次,同比增长62.78%;实现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同比增长41.72%。
城建环保 2008年,城市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市道路、供排水、园林绿化、路灯、城市公交、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工程建设,落实跟踪服务责任制,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城市建设项目投资1.37亿元。其中投资5050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槟榔园片区、大象田片区市政道路91262平方米;城市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6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2.9%;投资2975万元的县城垃圾处理厂和投资5118万元的县城供水及管网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2008年,环保工作继续实施“七彩云南·生态元阳”保护行动,把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6·5”世界环境日悬挂标语横幅10条,宣传画40幅,并通过移动平台为近千人发送了宣传环保主题的手机短信;邀请迪庆“七彩经幡”环保艺术团,在县大礼堂举行迎奥运“梦回净土”大型环保原生态民族歌舞宣传活动公益演出,宣传绿色奥运,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发放“七彩云南·生态红河”宣传手册500余份,提升全民环境意识,切实推进绿色传播行动。年内完成环保审批项目共10个,总投资1181.78万元,计划环保投资248.73万元,占总投资的21.05%。取缔生产工艺落后的马槽式冶炼铅锌矿企业1家。无越权审批和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现象,环评执行率达到100%,有效防止了新的污染源,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对20家工矿企业开征排污费40.2万元,上缴国库40.2万元。其中:污水排污费19.2万元,污水超标排污费4万元,固体废物排污费15万元,废气排污费2万元。
扶 贫 2008年,全县扶贫开发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式扶贫”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全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625万元,实施了65个整村推进项目和马街乡送妹村易地搬迁工程,启动大沙坝、迁喜村、兴旺村3个易地扶贫开发工程,投放农业产业发展财政贴息扶贫信贷资金1500万元,实施社会扶贫项目18个。全年解决了7500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8500人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按照全面兼顾、重点突出、连片推进的原则,以整村推进为主线,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对元红公路沿线的21个村寨进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推动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教 育 2008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县教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遵循“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均衡和谐”的发展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抓好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强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即“160”名师工程、“520”名校长工程和名校工程),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快速推进幼儿教育普及进程,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普及实验教学(简称“普实”)工作,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元阳县各级各类学校有418所,其中,幼儿园18所,小学380所,初级中学15所,完全中学3所,中职学校2所;在校学66801人,其中,在园幼儿4549人,小学41146人,初中18341人,普通高中2305人,职业学校460人(含职初生152人) 。
文化体育 2008年,立项建设南沙、新街、沙拉托等乡镇文化站;争取了14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完成2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立项建设;开展“三下乡”文艺汇演、廉政文化进农村等各类演出85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了《元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将312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纳入保护项目。完成了第二轮《元阳县志》的续修工作,第一部《元阳年鉴》已出版发行。全年共整理和创作歌舞曲51首;舞蹈31个;歌词9首;酒歌8首;小品3个;歌曲32首(其中流行歌曲5首);歌舞表演唱16首。创作了《告别》《水姑娘》《阿姐回家》《哪里》《春暖大地万象新》《哈尼兄弟》等一批歌舞小品。《阿姐回家》在首届红河州新农村文艺汇演荣获创作三等奖;《哈尼兄弟》在2008年红河州“中国电信”杯流行歌曲大赛中荣获创作三等奖;们诺组合在2008年红河州“中国电信”杯流行歌曲大赛中荣获演唱三等奖;元阳县代表队在2008年红河州“中国电信”杯流行歌曲大赛中荣获组织奖。10月,投入15万元与歌手陈姝含签订制作元阳本土歌曲MTV专集《哈尼情歌》,全力打造民族文化。认真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织8个放映小队到14个乡(镇),116个(居)村委会,635个自然村,共放映1380场,观众 48.17万人次,实现放映 439个工作日。
全年共检查出版物市场552户次,出动稽查人员177人次,出动检查车辆44辆次,收缴淫秽光盘218张,盗版音像制品1741张,盗版书刊54本。
年内承办了下半年红河州老年人运动会元阳邀请赛;举办了元阳县“迎奥运 • 庆三八”全民健身运动会、元阳县第三届“园林杯”职工篮球运动会、元阳县彝族“火把节”摔跤运动会、“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金融系统篮球运动会”等活动12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稳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科技卫生 2008年,元阳县向省科技厅争取《元阳县草果烘干新技术引进示范》《元阳县农村科技辅导员培训行动示范》2个科技项目,到位项目经费7万元,意向到位经费30万元;向红河州科技局申报《名优品牌茶开发技术引进示范》《红河州茶树优良品种选育》《元阳县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作示范》《元阳县新街镇团结村新农村建设示范》4个项目,到位经费23万元,为全县科技试验示范和科技扶贫提供资金支持。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倪德江教授对农业科技人员、茶区农村干部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名优品牌茶开发、茶叶良种选育和草果设备机烤技术培训,总计培训8期685人次。科技成果主要有:完成约30万字的《元阳县科学技术志》编纂出版工作,该书是元阳县50多年来的科技工作总结和科技人员劳动成果的结晶;由小新街乡龙泰粮业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为“云梯红”的优质红米实现量化生产并与 “建水和源商贸有限公司”联手进入省内外超市,提高了边疆优质红米知名度和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由牛角寨乡申请注册的精装型“梯田鸭蛋”特色产品进入了县级超市,为边疆特色产品开发走出了新路。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0个,其中县级基本医疗卫生单位1个、非基本医疗卫生单位1个,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进修学校各1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卫生院10个。共有职工4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38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9人。有业务用房面积36908.79平方米,其中县级21813.63平方米,乡(镇)卫生院15095.16平方米,危房14452.13平方米。设有病床419张,其中县级医院291张,乡(镇)卫生院128张,每千人口病床拥有数1.1张。全县医疗设备以普通中小型为主,有5台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设备总值为1773.82万元。全县共有村卫生所137个,乡村医生279名;个体诊所48个,从业人员58人。
社会福利 2008年,全县参加各种保险的企事业单位546户,参保人员达36305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07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效开展,全县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15057人,参合率达87.27%,基金总额2835.5万元,共补偿新农合资金1903.86万元,占新农合可用基金总额2610.8万元的72.94%。民政救助体系不断加强,共发放城市低保金853万元、农村低保金3399万元,弱势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投资437万元,完成4480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投资345万元,实施了118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得到提升。
人民生活 2008年,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岗职工工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人民生活稳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1851元,比上年增加1963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元,比上年增加175元,增长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350万元,比上年增加9016万元,增长12.6%;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54元,比上年增加194元,增长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