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红河哈尼梯田村寨介绍

来源:高荣飞 发布日期:2020-03-09 00:00:00 浏览次数:

哈尼梯田的村寨及民居在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式上独具特色,同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梯田农耕活动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民居群落村寨。

遗产区内共有 82 个村寨,缓冲区内共有村寨 154 个。申报的 5 个村寨是哈尼族传统村寨的典型代表,总户数 298 户,总人口数 1523 人。

村寨围绕观音山水源林区分布,都属于中半山区——是哈尼村寨的集中分布地带。选址于中半山区,体现了哈尼族对哀牢山区的立体气候及整体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把握。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炎热潮湿、瘴疠流行;在高海拔山区,常年云雾蒸腾,阴冷潮湿。而在中半山区,年平均气温 15 度,全年日照 1630 小时,降雨 1000 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阳光和煦、降水充沛、适宜人居。

村寨的规模受到可用耕地的规模、村寨与梯田间的合理距离等因素影响。由于梯田的耕作需要相当繁重的人力劳动,需要劳动者通力合作,因此,太小规模的村寨不足以提供人力以应付复杂的田间劳动;同时,太大规模的村寨在当地也同样是不可行的。太多的人口,需要大面积的耕地以提供足够的粮食。但在梯田耕作系统中,劳动者只能靠步行到达田地,这是一个村落规模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因此,这里的村落有着到达一定规模后一部分居民另建新村的传统,一旦土地的生产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则分出一部分人口另择地点建树立寨。

村寨内多有一条平行于等高线的主街,连接多条支路通向山上森林和山腰梯田,房屋沿街道紧密排布。磨秋场、寨门、公共水池、水碾房、水碓房、水磨房、肥田等公共空间是其标志性元素。哈尼史诗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在秦汉时期,哈尼族先民定居于努玛阿美时,以磨秋场为村寨内重要标志性空间的建寨规制已经形成。

磨秋场:即公共晒场,在农忙时是晾晒粮食的地方,在农闲与节日中又是人们跳舞、比赛、唱歌娱乐的场所。其外在的形态是村寨中的一片风水较好的空地,中间立有磨秋桩。空地四周多由植物围合,空间较为开阔。在磨秋场上建有祭祀房,祭祀房是一种敞开的建筑,长方形,茅草覆顶,木架构。磨秋场是当地节庆活动的重要的场所。哈尼人有三大节庆:昂玛突、矻扎扎和十月年,三大节庆都在磨秋场上进行。

寨门:设于寨址的入口处,方向和数量依据进出村寨的道路情况而定。寨门有多种类型,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寨门,都意味着这里是人与鬼魂地域的分界线。最有特色的一种为“金鸡神狗把守住寨门”:借用寨子入口处的自然树木,以一条稻草编制的绳拴于寨门两大树上,一头悬挂用竹片绷开的鸡皮,另一头悬挂狗皮或狗脚,中间悬挂木刀、木叉、木锤。公共水池或水井、水碾房、水碓房、水磨房、肥田等:这些设施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磨房、肥田与磨秋场一样,是村寨中必不可少的劳动与娱乐场所。它们的存在显示了在一个封闭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环境中,劳动与娱乐间紧密不可分割的特性。

蘑菇房是整个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制。这种民居外形近似正方体,设 2—3 层楼,土砌或石砌墙体,平顶上竖立屋顶木架,其上铺盖四斜面或者双斜面茅草顶,因远望外形犹如朵朵蘑菇而得名。它们排列紧凑,高低错落,在山顶树林和周围梯田的环绕中显得生动而和谐。住房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云南亚热带山区湿度较大,地气浓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多用于关养牲畜;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蘑菇形房顶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潮。哈尼族每一、二年更换房顶,使其功能如初,完好如新,益于生活。为了解决在山坡上建筑村落,难以寻找平整地基的问题,一般都建有耳房,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作为晒台。于是,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蘑菇房这种建筑形制在哈尼族来到哀牢山区之前就已初步成型。在哈尼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这样描述:“惹罗高山红红绿绿,大地蘑菇遍地生长。小小蘑菇不怕风雨,美丽的样子叫人难忘。比着样子盖起蘑菇房,直到今天它还遍布哈尼家乡。” 但从该史诗的前后文来看,哈尼族先民在惹罗建起的蘑菇房似乎是单层的,直至他们终于安居于山区后,才逐渐发展为多层的楼房。

哈尼族通过古歌和仪轨来指导、规范村寨选址和房屋建造中的关键活动,以保障先民们用生命和血汗建起的家园能健康、良好地发展。若将哈尼族的建寨建房程序和规则详细整理成文,必可称之为一部科学而生动的山区定居完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