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饮食习俗

来源: 发布日期:2010-12-24 00:00:00 浏览次数:

哈尼族平时生活简朴,进餐也比较随便,用餐地点在堂屋居多,同时在火塘边、堂屋门外过道上都可以安桌吃饭,进餐不分谁先谁后,一般家中男女劳力,早上要出工,早餐吃得早,下午收工晚,晚餐吃得晚,如果家中有儿媳或孙媳,就不能和长辈长兄同桌吃饭了,这时要另行安桌,由家中的妇女陪同就餐。如果家中公公在堂,做儿媳、孙媳的也只能蹲着用餐,直到与丈夫另立门户,成为家中主妇为止,哈尼族热情好客,每当客人到来,会热情接待,哈尼族有一句童谣:“客人不来菜不好”。客人来了,有条件的人家会杀鸡鸭招待客人,但哈尼族忌杀独鸭招待客人,认为这样做,一是不礼貌,二是不吉利,如果只能杀一只鸭子时,一定要拿一个鸡蛋与鸭同煮,表示杀的是一对鸡鸭,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杀鸡鸭喜欢整只清炖,同时加一把糯米同煮,这样炖的鸡鸭汤白肉鲜,吃鸡鸭肉的时候,头脚不能砍碎,鸡尾要留得大一些,进餐时,把头尾敬给客人,表示从头到尾都欢迎,客人也可把它转赠给同桌的老者,表示敬重,哈尼族有看鸡头鸡脚的习俗,如果鸡头出现睁只眼闭只眼或双目紧闭,脚爪不拢等,认为不吉利,这种情况下,主人就不会把鸡头敬给客人。

哈尼族节日活动中,常常含有宗教祭祀内容,其中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农业祭祀活动,这些内容直接影响到节日期间的饮食习俗,节日期间,开饭前要先贡献祖先,然后全家向祖先磕头,才能入席用餐,如十月年期间,要吃糯米团,祭献祖先时要做三个鸡蛋般大的团裹上白面,向祖先祭献,然后供在桌上,这三个团分别代表人、粮、畜,到第三天拿来用火烤吃。哈尼族认为糯食粘性极强,是团结和睦、凝聚力的象征。因而,在人们聚集欢庆的节日共同享用,另外,由于其洁白无瑕,还作为礼品相互馈赠,从而又成为了人们沟通关系,加深感情的媒介物。

节日期间进餐时,座位安排有一定的讲究,哈尼族把正对着堂屋门靠供桌的一方视为上席,一般让老人和客人入座,开席时,要让老人先吃,然后晚辈才能动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