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生产调》是举世闻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哈尼族在漫长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关于对自然界的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技能,哈尼祖先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间农业生产生活文化知识体系,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以民间文学的形式,用独特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或在田边地脚一代代进行传承,使哈尼农耕生产生活一直延续千百年,并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秋季五个方面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包括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拔秧、栽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在表现手法上,《四季生产调》大量使用对比、联想、白描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寓意生动,韵味悠长。《四季生产调》中使用最多的是白描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如《冬月的歌》:“河坝的雾气,像长翅膀一样飞起来了,冷风刮进寨子,翻动房头上的茅草,小鸟缩在墙角不动,树上的落叶满地跑.....”虽然直白、朴素,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正月的歌》:“正月来到了,山野的鸟兽动起来了;松林鹧鸪飞,草丛鹤鹊叫,山上马鹿跃,山凹草豹叫,山沟野猪闹,崖边麂子跳......”仅仅几句白描,就勾画出了初春时节山野里迷人的景色。

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四季生产调》艺术上的重要成就。它的歌词,采取自由体,长短句,不事雕琢,淳朴自然,言简意赅,却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如《六月的歌》中唱道:“快扛起锄头,去把田埂铲光滑。铲下杂草沤肥料,老鼠不敢来做窝,害虫不敢来吃秧。杀只小鸡祭谷神,谷神常在秧苗旺.....”每一句歌词,都是日常用语,清新自然,浅显平白,易记易懂,是农民们所喜欢的语言。生动、通俗、细腻的语言讲述了哈尼族生产生活状况、伦理道德等知识,是指导哈尼族梯田农耕为核心的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极高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四季生产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朱小和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四季生产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为人类梯田稻作农耕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参考。同时,它以直白、朴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风格,给予了人们亲切感人的艺术享受与审美体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口传心授的《四季生产调》都在哈尼族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