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哀牢,重峦叠嶂;红河南岸,梯田似锦。
1300余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如明珠般镶嵌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等各族人民在哀牢山脉上,以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同耕共创,在这片山地上开垦出农耕文明奇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民族文化的宝库和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哈尼梯田从此走上世界文化舞台。
红河哈尼梯田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提供了一种重要参考,对边疆稳固、粮食安全、民族团结、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申遗成功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和关怀下,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推动哈尼梯田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取得积极成果,焕发出更多新活力。

今天的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与缓冲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被有力守护,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族同胞团结和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红河哈尼梯田区域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讲述百姓故事、倾听群众心声,用叙事纪实手法呈现沧桑巨变,折射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