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秉承“初心”温度 凝聚“使命”力量——中信集团定点帮扶元阳工作纪实

来源:元阳宣传网 发布日期:2020-01-13 00:00:00 浏览次数:

从1992年定点帮扶我县以来,中信集团以始终如一的初心温度,持续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内容和质效,累计向我县直接投入扶贫资金10362.53万元,实施了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党建扶贫等180多个扶贫项目,让38个贫困村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直接受益群众8万余人,其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万余人。

产业扶贫“拔穷根”,核心动力强势能。27年来,中信集团将集团资金、理念、创新优势与我县资源、产业优势有机结合,打造“户有项目覆盖,村有扶贫基地,乡有产业龙头”的产业格局,引导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优,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中信集团充分挖掘元阳特色资源,建立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共投入120万元扶持12户乡村客栈,示范引领215户,辐射带动就业1万余人。充分发挥集团品牌优势,为我县成功引进了锦绣星野(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元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首个合作项目虹夕诺雅酒店建设已签订框架协议。

为把梯田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中信集团扶持当地村民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共投入335万元实施泥鳅苗孵化养殖、“稻鱼鸭”综合种养项目,直接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835户3757人,有效带动元阳“稻鱼鸭”综合种养产业向纵深推进,促进了哈尼梯田保护和农村产业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刺绣是元阳县的一张名片。中信集团投入265万元打造元阳绣娘基地,建设民族刺绣工坊,组织培训绣娘234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人。牵线引进依文集团,目前已签订了民族刺绣发展合作协议,会商了刺绣产品销售方案。在弘扬民族刺绣文化的同时,有效帮助农村妇女拓宽增收渠道。

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信集团大力扶持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共投入379万元在红河谷干热河谷地区帮扶发展芒果、柑橘、冬早蔬菜、肉牛等种植养殖产业,打造水果种植基地6000余亩,建设养牛场3个,直接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514户2073人。

中信集团深入开展“元品入京”工程,不断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元阳梯田红米成功在中信易家电商平台上线销售,有效带动了消费扶贫。2019年,消费扶贫完成购买100.46万元,其中,购买元阳本地产品85.03万元(梯田红米73.25万元、茶叶11.78万元),帮助销售元阳本地产品15.43万元。同时,投入150万元设立产业专户基金,采取无息贷款方式循环使用、滚动扶持,专项用于收购梯田红米,形成了带动红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已收购65.86万公斤,惠及群众58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1户。

搭建人才交流桥,智力扶贫显成效。27年来,中信集团把人才支援作为深化帮扶的重要途径,先后选派11名优秀干部到元阳县挂职副县长,共支持6批72名乡镇干部、90名小学教师和学生到北京学习,对1500余名基层干部开展了精细化培训;同时,援建了21所中小学校舍建设,配备了电脑、图书等教育教学用品,建成2个中信计算机教室;还设立中信奖助学金,累计发放资金290万元,共奖励416名优秀教师和1000余名品学兼优学生,资助3452名贫困学生;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投入技能培训资金140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2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6人。

基础设施补短板,脱贫攻坚强弱项。27年来,中信集团不断加大对我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共支持完成大伍寨、苦笋寨等35条36.6公里入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4条11.7公里输电线路、6个乡镇的通信设施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个个常年被“困”在深山中的村寨逐步变成了“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其中,投入360万元修建的嘎娘乡生产道路,直接破解了沿线5个村寨11000多名群众的交通出行瓶颈,带动5000余亩土地升值,深受群众好评。

党建引领聚合力,强基固本见实效。中信集团高度重视帮扶元阳基层党建工作,全力支持我县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围绕“以党建工作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这一目标,紧扣基层党建信息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筑牢基础,创新载体,投入特殊党费1500万元,实施了13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大会战凝聚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