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人才聚 产业兴 山村美 生态靓!元阳乡村振兴呈现新变化

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 发布日期:2025-04-24 10:43:48 浏览次数:


曾经守着“金山银山” 过苦日子的元阳县,如今换了新颜。村民们开民宿当起小老板,地里的梯田红米成了抢手货,家门口的壮观梯田变身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元阳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为引领,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融合,像用针线绣锦般,织就出一幅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图片

图片

在人才培养方面,构筑起“引育用留”人才矩阵,创新“乡贤反哺+”模式,回引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副院长李家华等23名专家,形成“院士工作站+产业基地+乡土人才”三级培养体系。开展党员培训44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653人,引进数字农业、文旅策划等高学历人才105名,打造出既懂梯田农耕又精通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群众点单、企业派单、校企定单的“三单制”就业服务体系模式,精准对接上海、浙江等地185家企业用工需求,“点对点”输出劳动力1.4万人,带动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17.4万人。

图片


图片


在产业发展方面,以“十条产业链”为脉络,全链发展模式,激活梯田经济新动能,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推动梯田红米、云雾茶、红河牛三大地理标志产品矩阵全链升级,全县489家新型经营主体以订单农业、投资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3.2万农户发展特色种养。2024年,全县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亩,年产梯田鱼2000吨、红米3.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建成呼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元阳酸食产业园等5大园区,打造“产业进园区、园区带产业”联动格局,重点推进水塘冷链物流、梯田鸭蛋精深加工厂等项目。

游客到阿者科踏春  陈萍 摄 (1).JPG

图片

图片

在文旅融合方面,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在“文化+”“康养+”“生态+”等上下功夫,以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探索“党建+农文旅”“党建+庭院经济”模式,打造非遗工坊23个,开发哈尼刺绣、傣陶制作等体验项目。阿者科村创新内源式村集体发展模式,户均旅游分红3.59万元,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构建“梯田+”跨界融合模式,推出“梯田+休闲度假”“梯田+康养旅居”“梯田+科考研学”等12种新业态,带动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成功创建嘎娘纸厂村等3个AAA级景区,那里傣陶民俗村将百年制陶技艺转化为文创IP。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424.71万人次,旅游总花费52.49亿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构建和美乡村,因地制宜通过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四微”建设模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4万人次,打造房前屋后微景观2751处,新增绿化面积5.2万平方米,完成种植树木11758株,建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制度,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500余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9.33%,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创新数智“一张网”建好与农连心桥,利用“1+3+N”基层治理数智网,将“一老一小”服务、地质灾害精密防治、社会治安防控等17项功能通过数字化运用于乡村治理中,打通基层治理“服务网”。

图片

从千年农耕文明到现代乡村发展,元阳正以党建之笔蘸取生态墨、产业色、文化韵,在红河峡谷间绘就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供稿:刘润华

编辑:肖琳平

责编:刘国燕

监审:徐丽芳

总监:李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