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的“红眼病”,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四)流行特征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急,传染性强,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治措施:
(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到医院积极治疗,并进行适当隔离。
红眼病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病人的洗刷用品要严格做到和其他家庭成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在家休息治疗,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或幼儿园、学校、理发馆、浴室等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隔离(煮沸消毒)。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
(五)

(六)应开放患眼,不能遮盖患眼
(七)发生疾病爆发或流行时,学校和幼儿机构要强化晨检。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脱离学习,居家治疗休息。
(八)平时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习惯。
(九)一般不采用集体滴眼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