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沙镇积极发挥党建引擎作用,筑牢基层“红色堡垒”,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引导贫困户发展经济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走在南沙镇呼山村委会幸福村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上,只见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崭新漂亮的大房子,房前屋后栽种着果树,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而发展成这番和谐景象,幸福村用了数十年。
村民马动猴:我们搬来呼山20多年了,我们从马街过来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来自全县14个乡镇高寒山区、上半山区的各族群众搬迁到呼山并定居在这里。随着村民越来越多,呼山村委会逐渐得到发展,目前下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哈尼、彝、傣、汉、壮、苗、瑶七种民族。长期以来,村里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和进行传统种养殖来维持生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幸福村同样如此。
村民张才红:我们刚开始搬上来的时候都是栽种甘蔗,每家每户都种甘蔗,还有些人家在种木薯,但是甘蔗不容易种,收入低。
如何让这样一个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村走上小康路?这成了萦绕在幸福村30多名党员干部心坎上的一道难题。于是,村党支部、村小组组织本村党员和群众代表10余人外出“取经”,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大力发展水果产业,但由于枇杷果树生长周期长、管护困难,村民们并不愿意栽种。
县恒兴枇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杨恒:当时他们说枇杷种不了,他们不愿意种。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发展顾虑,作为党员和村小组组长的杨恒站了出来,开始不断探索尝试种植枇杷,试验成功后继续向村民们推广。
县恒兴枇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杨恒:2018年的时候,村民看见我们栽的60多亩收益好,于是很多老百姓都愿意跟着我种了。
3年后,幸福村种植的第一批枇杷树开始挂果,因为在当时的市场上较为稀缺,每斤枇杷最高卖到了20元。现在的幸福村,田间地头都种满了枇杷树,每年三月,金黄的枇杷压弯枝头,各个个大汁多,十分好销售。
村民张才红是村里的枇杷种植大户,今天,他正忙着采收枇杷,因为正值农忙时节,他还聘请了其他村寨的村民来帮忙采收。
张才红和杨恒告诉记者,现在种了12亩,12亩有6亩还没有挂果,现在挂果的有6亩,现在他也是平均每年有5、6万的收入。在2016年的时候,他们登记统计时有3000多亩的规模,到现在估计要有7000多将近8000亩。
村民李文亮:在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积极带领下,引导我们栽种枇杷、芒果等水果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从曾经的基层党组织涣散、公信力不足、凑不齐10名党员开会,到如今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幸福村的“蝶变”只是南沙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沙镇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深入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行动,形成了“以先进促后进,以典型带动普通”的工作格局。
目前,南沙镇60个党支部已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创建省、州以上示范支部1个,县级“示范行政村党组织”2个,示范村民小组党支部”10个;打造出呼山村、大沙坝村和排沙村等一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全国文明村示范点;南沙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被州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真正实现党建引领共奔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