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逢春岭乡党委政府紧扣政策脉搏,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短板,将以工代赈作为民生工程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纽带,通过精准谋划、创新机制、群众共建,三年间实施3个示范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528万元,带动300余人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政策赋能、群众参与、多维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项目谋划阶段,逢春岭乡坚持需求导向,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聚焦村组道路升级、产业基础设施等“最后一公里”短板,联合水利、交通等部门开展技术论证,确保项目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23年实施的岩子脚村项目,通过修复12公里产业路、改造排水沟,盘活7000余亩土地,一举破解农产品运输难、成本高的问题,惠及4300余名群众;2024年黄草坪村果蔬交易市场建成后,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运输、保鲜、交易三大难题,当年即吸引5家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建一项工程、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在实施机制上,逢春岭乡创新提出“三用三不”原则——能用人工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不用专业队伍,构建县乡村三级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以工代赈劳动力库”,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参与建设,确保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中央资金的30%,不仅将资金更多用于项目建设,还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务工中掌握实用技术。项目期间,乡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砌筑、测绘等实操培训9场次,覆盖420人次,200余人获得技能证书,培育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后续乡村建设储备了技术力量。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项目中得到充分彰显。2025年岩子脚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实施期间,村党组织通过主题党日组织卫生整治,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垃圾、疏通沟渠,并利用群众大会、入户宣传普及环境卫生知识,逐步扭转群众“等靠要”思想,形成“户户搞清洁、人人齐参与”的浓厚氛围。

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受益,逢春岭乡的创新实践印证了以工代赈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解决就业的民生工程,更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技术人才、凝聚治理合力的系统工程。通过将项目建设与技能培训结合、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结合,逢春岭乡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边疆民族地区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如今,逢春岭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推动者”,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