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黄茅岭乡“家长夜校”:四招破四问 绘就边疆文明幸福图景

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 发布日期:2025-09-10 08:31:45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元阳县黄茅岭乡以党建为引领,秉持“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多元共育”理念,通过“四个聚焦”破解“在哪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四大难题,构建起“向下问需于民、向内创新形态、向上整合资源”的互动新生态,将“家长夜校”打造成集教育、宣传、服务、文化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为边疆乡村绘就家风向好、村寨文明、治理有效的幸福图景。




盘活资源筑阵地

破解“在哪讲”



为让“家长夜校”贴近群众,黄茅岭乡坚持“就近办学、实用便民”,把教育阵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依托“农家书屋+”平台,带动读书角、文化长廊开展亲子共读、返乡大学生助学等活动,打响“藤条江岸・书香育家”品牌;整合乡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资源,搭建8个“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n”文化综合平台,营造邻里共学共乐氛围。


赶集日红色摊位1.jpg


同时,借赶集日人流量大的特点,设“文明小院”“红色摊位”“民族广场”三微阵地,把夜校搬到集市、搬上舞台;再融合5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n”“微学点”,形成“室内+户外”“固定+流动”的立体化阵地网络。如今,村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学习点,真正打通了家庭教育“最后一米”。



多元协同聚合力

破解“谁来讲”


乡土文化能人进夜校.jpg


黄茅岭乡构建“家校社警”四方联动共育格局,组建起两支核心教学队伍。一支是由汉、苗、彝等7个民族组成的“石榴红宣讲团”,200余名成员涵盖专家学者、志愿者、乡土文化能人;另一支是通过“精准摸排、动态管理、梯次培育”建起的“乡土能人人才库”,100余人涵盖哈尼族、傣族等7个民族,既有精通哈尼哈巴、彝族三弦的文化传人,也有擅长苗瑶快板的“土专家”,多名省州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成了夜校“常驻老师”。


72509a5150aaaddd78c07037494010bf.jpg


此外,乡党委统筹、学校协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落实、家庭融入、民警护航、社企参与,甚至在外务工家长也能通过“云端夜校”远程参与,形成“学习与实践并重、线上与线下并行”的共育平台。



精准服务列菜单

破解“讲什么”


7e57ab619acb0eec2e86ca280458de5b.jpg


“群众需要什么,夜校就讲什么”,黄茅岭乡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所(站)接单、部门领单”四单模式,通过线上问卷、入户走访收集1000余条群众需求,据此定制内容。


微信图片_20250818162058_53.jpg


在活动形式上,采用“3+5+5”节目模式,乡镇编创3个节目、村级文艺队排5个节目、县级文化馆“送戏下乡”提供5个节目,储备“流动实践站节目库”80余个,让夜校“常办常新”。同时,探索“家长夜校+” 模式,推出“+知识讲堂”“+移风易俗”“+文艺汇演”等组合形式,还量身定制“理论宣讲、育儿讲解、文化讲演、技能讲析、安全法治讲防”五讲菜单,将活动与村民赶集、文化娱乐等生活场景深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50818163130_59.jpg


截至目前,黄茅岭乡已举办乡级“家长夜校”12期,各村组开展14期,覆盖7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直接培训家长超万人次。



创新形式树品牌

破解“怎么讲”


微信图片_20250818162058_51.jpg


为让夜校内容入脑入心,黄茅岭乡打造“藤条江岸传党音・乡音党音话家音”宣教品牌,打破“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以“赶集日+夜校”为载体,推出“固定课堂+流动板凳”“白天摊位+夜间课堂”模式,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民族方言案例”“情景短剧”“民族歌谣”,创作《苗家新风快板歌》《务工爹娘育儿拍手歌》等50余部特色作品。


夕欧家长夜校.jpg


在此基础上,该乡还培育“1+7”“一村一品”特色家教品牌,戈它村 “多民族说育儿”、黄茅岭集镇“赶集日・安全带回家”、石门村“法言法语・案例说”、黄兴寨“移风易俗・火塘夜话”…… 邀请不同民族家长围坐分享、在炭火旁讨论婚事新办、用本村事例解读法律,让“家长夜校”成了群众想来、爱来的“热闹地”。



如今,走进黄茅岭乡,民族广场上有夜校的欢歌笑语,火塘边有家长们的促膝长谈,集市摊位上有互动教学,农家书屋里有亲子共读。这所特殊的“夜校”,正用最贴近乡土的方式,让家庭教育扎根山区,让文明新风浸润边疆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