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红河元阳:三“度”并举,实现从零到有、从有到美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11-22 00:00:00 浏览次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下辖团结、呼山、幸福三个村12个村小组,居住着哈尼族、彝族等7个民族。

自易地搬迁以来,呼山村党总支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以高质量提升后续扶持工作的力度、亮度、温度,带领村民们实现从零到有、从有到美。

聚焦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发展力度

“呼山村土地贫瘠,产业发展困难重重,村民刚搬来的时候,主要以种植甘蔗、玉米等作物为主,作物产量低、老百姓收入少。”呼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罗华回忆道。

为了增加收入,呼山村把发展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第一抓手,积极探索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坚持“合作社+村民+基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枇杷种植面积达到28000亩,880户农户主动参与种植,带动了全村96%的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呼山村探索实践“一毛钱”工作法,从每公斤枇杷中获取一毛钱作为村集体收入,使得村集体年收入达40万元以上。

未来,呼山村将进一步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引领枇杷品种改良、深加工、特色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拓展农户增收渠道。

共建青山绿水,提高生态环境亮度

初冬微凉的清晨,层层叠叠的民居被雨水洗刷一新,微风轻拂道路两旁的芒果树,老人们坐在村委会门前的榕树下聊家长里短,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面跃然眼前。

“刚来的时候住的都是茅草土坯房,没想到现在可以住这么好的房子,什么设施都有……”“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垃圾也多,现在都是水泥路,有人定时清理垃圾,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话道出了村里人的心声。

近年来,呼山村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中从解决生活所需、满足美好向往等细微处着手,制定公约、建章立制,以“小切口”建设绿美村庄。细化卫生责任区域,保洁员、护林员按照划定区域随脏随扫,保持街面主道、干道、厕所等公共卫生干净整洁;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不定期巡查检查卫生清扫及垃圾清运处理情况。目前,呼山村已配备60名保洁员、18名生态护林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作。

呼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罗华感慨:“在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提升、产业生态发展等方面,村民都支持理解,工作进展很顺利,呼山的生态气候、人居环境都有了明显提升。”

引领乡风民俗,提升乡风建设温度

为了让搬迁群众聚民心、强民志、鼓士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一次次群众会、主题党日活动、入户走访让乡风建设更加“接地气”。

“明年二月,我们村要举办‘枇杷节’,大家都悉心照料枇杷树,争取拿下‘枇杷王’”“我们村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村委会都给予了奖励。”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吐露着心声和真情。

呼山村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营造好氛围,引导大家通过辛勤劳动创造更多财富,在点滴中不断聚民心、强民志。

此外,呼山村探索建立“三联三带”机制,村“两委”联系党支部引领乡风建设,党支部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风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乡风文明。有效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生态,为实现村域的文化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