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国际青年“红河参访行”——汇聚青年力量 守护美好未来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发布日期:2022-08-11 00:00:00 浏览次数:

恋上红河,遇见未来。

刚刚过去的4天,红河州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澳大利亚、阿根廷、巴基斯坦、波兰、俄罗斯、法国、印尼等国家的在华外国青年。红河此行,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汇聚青年力量、贡献青年智慧。

8月6日到9日,参加此次国际青年“红河参访行”活动的10名嘉宾走进我州弥勒市、元阳县参访交流,感受红河大地的绿水青山、风土人情和别样的民族文化。

“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杨姗姗在活动结束时感慨道。

在参访活动的首站——弥勒东风韵小镇,一组组造型别致的红砖建筑艺术群耸立天际,让清华大学留学生欧阳知函不禁感叹:“小镇把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得浑然天成,独特的艺术气息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在弥勒,令国际青年一行流连忘返的还有热情的阿细跳月。位于西三镇的可邑小镇是彝族阿细人的故乡。国际青年一行一下车,便被热情好客的阿细姑娘邀请,共跳阿细跳月。欢快的旋律拉近了中外青年的距离,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让上合国家青年平台创始人胡凤兰兴奋不已,她直言:“没想到能在红河参与如此丰富的少数民族体验和互动。”

参访期间,国际青年一行在弥勒市髯翁公园森林书吧举办的国际青年“红河夜话”活动上,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分享了哈尼梯田生态保护、太平湖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绿色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有趣案例和真知灼见,相互借鉴经验,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贡献青年智慧。

“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应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力度,补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历史欠账。”交流中,红河学院副教授孟令曾建议,建立政府和民间保护措施的沟通渠道,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建立多种类型、多种方式的科普旅游宣传平台,促进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

8月8日,国际青年一行来到元阳哈尼梯田。“我第一次来云南,当我看到哈尼梯田的时候,太震撼了,哈尼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把森林、村寨、梯田、水系都融合在了一起。”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梅兰阿里惊叹,与同行的青年嘉宾合影留念,期待有机会再到红河,再到哈尼梯田,更希望为守护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路行走、一路观摩、一路交流,红河的绿水青山、民族文化以最为质朴的模样吸引着国际青年一行的目光。国际民众合作协会研究员玛利亚赞叹红河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得非常好,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认为,作为年轻一代,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推动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样性保护,这样才是保持发展的最好办法。

一连4天,国际青年一行对我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认为红河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大家将把在红河的所见所闻转变为促进保护与发展的思考、建议,纷纷表示愿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将把这次在红河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热情,告诉全世界的朋友们!”国际青年代表马大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