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得笔墨承志,必无愧于育人——缅怀袁隆平院士

来源:红河州第一中学 发布日期:2021-05-27 00:00:00 浏览次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袁隆平院士曾于2016年8月31日参观刚刚建成招生的红河州第一中学。当天袁隆平院士精神矍铄,勉励我校师生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参观最后为学校题词“立德树人 止于至善”作为学校校训,为红河州第一中学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袁隆平曾寄语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他表示年轻人要为理想而努力奋斗。袁隆平院士为共和国留下的精神将永存于世,红河州第一中学也必将践行袁老寄语,将“立德树人 止于至善”的精神薪火相传,为广大州一中学子追逐理想保驾护航。

附:

永恒的教科书

——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红河州第一中学 浦丽蕊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那位在教科书中多次出现的袁隆平爷爷,还是走了,成为了永恒的教科书。

上午还在为网络谣传袁老逝世的消息而深感愤怒,下午看到新闻,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更希望这只是谣言。

初识袁老,是小学教科书中的一幅图片,注释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图片背景是葱葱稻田,烈日下袁老身着白衬衫,屈膝蹲在稻田里,左手轻扶稻杆,右手轻捋稻穗,仔细地观察稻粒,像是在精心照看自己的孩子,画面温馨又和谐,从他的神情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农夫丰收在望的满足;但他专注的神情又让人坚信他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令人肃然起敬,让人不敢打扰,也不愿打扰!老师告诉我们这是“袁隆平爷爷”,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那时候的我觉得照片中的袁隆平先生更像一位农民伯伯,手臂虽然黝黑但健壮有力,即使是在田地里,脊背也挺得笔直,看起来不像“爷爷”,同时也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位科学家能够头顶炎炎烈日依然在田间地头聚精会神搞研究。

怀着这份好奇,我查找了一些关于袁老的资料,了解到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袁老曾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原来是他的家国担当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让他不辞辛劳投身于田地间,这样的教科书人物让人怎能不钦佩?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功在社稷,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身在田间,心系黎民。袁老曾说过:“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很荣幸我工作的地方红河州也有袁老的试验田,因此给了我近距离接触到这位教科书人物的机会,让我消除了袁老像太阳一样远在天边,高高在上,只能远远观望和敬仰的误解,重新认识了这位可爱可敬的“爷爷”。

1986年袁隆平以国务院杂交水稻推广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带领一批专家来到我州个旧市大屯镇,深入田间地头考察我州的杂交水稻推广工作。从此,袁隆平与我州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2016年8月30日至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领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调研组再一次踏上了红河州的土地。袁老的多次红河之行,除了关心和指导超级杂交稻的育繁之外,还十分关注红河州的工业、教育、文化等发展,每次都要抽时间看看学校的建设和教学情况。

2016年8月31日上午10时左右,师生们正在军训,人群中突然有些骚动,循声望去,只见我校校长李寿鼎和党委书记钱芳同志在前引领,红河州州委书记姚国华、李保文主席、张学理书记等同志陪同着一位身穿黑白格子衬衫,灰白色西装外套、黑色裤子的老人在参观学校,这位老人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身材不算高大但健朗干练,在红河州第一中学的校园里,一边走,一边看,时而背着手认真倾听校长介绍学校情况,时而微笑向师生打招呼,看到正在军训的首届学生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显得兴致勃勃,如果不是校长介绍这位是袁隆平院士,大家根本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袁老,正在军训的学生们一听说袁隆平竟然来到了自己的学校,惊讶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争相握手合影,和蔼可亲的袁老见到同学们如此热情,都面带微笑一一合影;老师们更是激动,一路追随袁老从学校南门门口走到至善楼,也许是太过震惊,也许是对袁老的敬畏,大家一开始只是远远地跟随参观队伍,拿出手机抓紧拍照,我也只敢怀着激动惊喜的心情远远追随,后来发现袁老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如和风细雨,老师们征询袁老能否合影,袁老微笑同意了,大家才放开了胆子靠近袁老,与袁老合影,有几位老师快速冲到到办公室拿来教材,希望得到袁老的签名。参观结束后,应我校校长李寿鼎请求,袁隆平院士欣然提笔,为我校题词“立德树人止于至善”,并与全体老师合影留念,袁老在我校留下珍贵的足迹,由他题词的“立德树人止于至善”已成为我校校训,这激励我们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站好教师工作岗位,培育优秀人才;激励学生勤奋求知、不断进取、成人成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这次与袁老的静距离接触,袁老的朴素、低调、平易近人让我懂得了有一种荣誉不是光彩夺目,而是不露锋芒;有一种伟大不是家喻户晓,而是人人温饱;有一种教育不是高谈阔论,而是润物无声。袁隆平在我校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情感,更把他敬业奉献、心系黎民、亲身实践、淡泊名利的精神火种播撒在了每一位州一中师生的心中。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如今对我们殷切嘱托的那位心系下一代的长辈已仙逝,我们定会看护好红河州第一中学这片试验田,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收获满满。

梦想不息,奋斗不止。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2019年9月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与学生学习了有关袁老的文章《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文中依序写了袁老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等事迹,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袁老的科学探索之路,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这让我对袁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就像熊熊火炬一样引领着一代代的后来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努力做出一点利国利民的贡献。袁老给世人留下的精神食粮我暂时只能体会到万一,但我愿意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2021年5月,正是水稻郁郁葱葱,散发淡淡香甜味的季节,这位老人安静地睡去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曾经做过一个梦:

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

历经青春到耄耋,这位老者,凭借一颗赤子之心,让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

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平院士的一生,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一日三餐吃得饱。这样一位老人,让人如何不敬他、爱他!像他这样的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本以为,他一直是活在课本里的那个爷爷,但没想过,我们在长大的同时,爷爷也在变老……此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有人说,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而我认为袁老是一本永恒的教科书,精典而权威,充实而隽永,平凡而伟大,不应束之高阁,而应该时常翻阅、细细品读、代代相传!(作者系红河州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