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全面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

新街镇地处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下辖2个社区21个村委会,22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1410户86491人。世居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壮族5个民族,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云南省绿美乡镇。
创好一份业—文旅产业
挖掘培养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
镇党委挖掘培养一批“明白人、带头人”,示范带动群众发展文旅产业。制定《新街镇文旅人才“金管家”三年培训计划实施方案》,每年4月份、9月份对全镇愿发展文旅产业、休闲农业村民进行培训,同时与云梯、云之梦、万缮、香典十二庄园等酒店、民宿共同合作,将其作为文旅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在每期培训班集中3至5天开展理论培训后,安排到相应的酒店开展带薪实习。通过培训可解决群众就业无岗位、增收渠道单一、经营无技术等问题,酒店也可解决无人可用的难题。把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摸排出一批村内“田专家”“土秀才”,就村内年轻人如何耕田种地进行培训,让返乡创业年轻学习农耕技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复制推广一批阿者科“样板村”
在核心区12个村委会各选一个条件最优、基础最好的村庄,如全福庄中寨、箐口、多依树下寨、上主鲁老寨等村,借鉴“阿者科模式”发展文旅产业和休闲农业,并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视频、PPT等方式,制作出新街镇文旅产业的推介材料,通过用好一批已打造好的村庄资源,引进一批有发展意愿、有发展实力企业,引领带动群众发展文旅产业和休闲农业。

盘活用好一批农户“沉睡”资产
围绕核心区重点村寨,将57个自然村农户闲置资产及村集体闲置资产进行摸排统计,再对闲置资产进行分类细化,充分盘活用好村内闲置资产和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根据摸排统计,目前全镇可盘活农户闲置房产260余栋。根据闲置房屋对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对有意愿自主经营的,镇党委政府提供旅游服务行业技能培训,并帮助协调贷款,探索自主经营奖补政策;对农户不愿或无条件自主经营的,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合作运营,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守好一丘田—哈尼梯田
护好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个要素”守住农村发展根基
加强思想引导。在全镇133个自然村召开群众会260余次,教育群众保护好森林、村庄、梯田、水系,担负起保护哈尼梯田的责任,守护好自身发展的基础。带领群众整治。镇村组三级干部带头,每月带领群众对景区沿线、重点村寨脏乱差,开展 “六乱”“七清”整治工作,逐步改善人居环境脏乱差局面,让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从而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提升游客体验感。建章立制管控。严格执行《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将“人人爱林、人人护林”“人人爱水、人人护水”“人人爱村、人人护村”“人人爱田、人人护田”纳入村规民约,带领群众保护好梯田。

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强化宣传教育,转变群众思想认识。全面加强梯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群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让群众认识到把森林、村庄、梯田、水系保护好,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基础。建立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阿者科模式”为例,推广“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庄、梯田作为资产与公司和合作社合作,通过将梯田、村庄的保护纳入利益分配机制,让群众真正实现在保护中收益,在收益中推动保护。今年以来,阿者科共接待游客40472人,总计营收97.48万元,其中门票收入90.1万元,文创收入2.71万元,体验收入3.8万元。

建好一座城—美丽老城
推动集镇蜕变
通过充分利用老县城、胜村自身优势,按照“以农兴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城郊融合”的发展思路,协同县自然资源局共同聘请第三方对老县城进行规划设计、提质改造,配合县梯管委对胜村片区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两点一线”联动核心区,鼓励核心区群众进城安置,为哈尼梯田承载率减负的同时,不断提升城镇化率,最终实现产城人融合的目标。

优化服务功能
结合服务旅游、服务当地居民的定位,强化集镇商业价值,将游客服务中心、文化体验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娱乐中心进行优化布局,提升集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入“夜市”经济,打造民族文化街和民族美食街,传承民族文化特色,丰富集镇内涵,更好地满足游客,同时能为进城安置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最终实现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带动群众增收的目标。

在此次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竞技活动中新街镇荣获二等奖。

下一步,新街镇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大抓哈尼梯田保护为主线,通过强组织、育人才、盘资源,激活力,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加快集镇“两点一线”建设,全面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在梯田边发展好文旅产业和休闲农业,助推新街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新街镇党委书记周娴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