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正文
  • 索引号
    20241021-111433-238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0-26
  • 时效性
    有效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哈尼族哭嫁婚俗》

  在哈尼族婚俗中,盛行哭嫁。青年男女即便是自由恋爱成婚,结婚时在婚礼中仍然要哭嫁。哭嫁,就是边哭边歌,内容包括哭别从小一起长大的女伴;哭别生养自己的父母;哭别同胞弟妹等。其中有传统成套的哭嫁歌,也有姑娘自己的即兴发挥。善哭的姑娘常常使周围的女伴、父母等人也伤心落泪,陪着她一起哭唱。

   在元阳地区,哈尼族姑娘出嫁前三天左右,有吃告别饭的习俗。哈尼语称为“阿吾合杂”,即煮蛋吃。即将做新娘的人,提前几天告知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女伴们,姑娘们就会自觉地拿着糯米和一个鸡蛋到要出嫁的姑娘家去,聚集一堂,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糯米饭和蛋。这时,姑娘们要特别警惕寨中调皮的男孩子。姑娘们边吃边谈,祝福即将做新娘的人婚后幸福美满。即将成为新娘的姑娘,却处在既高兴又伤心的矛盾之中,看着朝夕相处的女伴们,想到自己将要结束无忧无虑的姑娘生活,伤感就增,顿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姐妹兄弟都是一娘生,姐妹兄弟都是一父养,为何姑娘像树叶随风落?为何姑娘要离家去嫁人?温暖的火房子,是姐妹兄弟一起盖;长长的梯田,是姐妹兄弟一起开;为何哥弟当家继祖业?为何姐妹出门到别家?”新娘离开娘家时,由伴娘陪同着,走在接亲队伍中间,边走边唱出嫁歌,哭一段又一段路程,行至半路才挥手道别。

  哈尼族哭嫁婚俗在哈尼族社会生活中影响了千百年,形成了成套的哈尼族传统哭嫁歌,人人会唱哭嫁歌,家家户户办婚礼都保持哭家婚俗,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上世纪80年代,外来文化强势冲击着哈尼文化,包括哭嫁婚俗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都出现了危机,掌握并能演唱哭嫁歌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甚至几个寨子也找不到一个。因此,哈尼族的婚礼中,按照哈尼族哭嫁婚俗举办婚礼的现象已经不多见。如今,哈尼梯田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保护哈尼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哈尼族哭嫁婚俗保持良好的传承态势,再现历史舞台是保护哈尼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