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1021-111433-737
-
发布机构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7-10-26
-
时效性有效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倮毕服饰制作技艺》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每个图案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远远超过我们所看到和想到的,是一个深奥而难以破译的密码。我们只有把目光回眸到远古时代,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哈尼族倮毕支系服饰是别具特色的哈尼服饰文化的一颗闪亮明珠,是整个哈尼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哈尼族人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迁徙壮举的发展史。哈尼族服饰,因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哈尼族倮毕男女服饰也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可分为儿童、青少年、中老年服饰。《倮毕服饰》以黑色作为基调色,具有尊贵、高雅、正统的含义,体现了哈尼民族在迁徙途中融入大山森林的黑色基调后避免了族群灾难的主题。他们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
随着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哈尼族人民为了图个方便省事等多重原因,逐渐脱去本民族的传统服饰,逐步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特别是男子服饰,据调查有95%的已搁置箱底,只有到民族习俗节庆时才穿戴了,4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穿过本民族服装,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了。从20世纪60年代,由于在带有强制色彩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统政策的驱使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从物质、制度(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服饰上诱因是文化的一统政策,在全国上下着清一色中山装的同时,较低布鞋和塑料凉鞋也逐渐流入哀牢山区哈尼族寨子。到上世纪80,哈尼族男子普遍穿上了中山装式男装并向夹克衫发展,到了90年代在着中山装的同时向着夹克衫、西装发展,平时只有极少数个别的老年人穿本民族服装,但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场合,中老年人大部分还是着传统服装。在许多地方,今天的哈尼族男子从儿童到成人大部分着汉装,只是到了归世的那一天,才把汉装脱下,净身后穿上传统哈尼族礼服寿衣去见祖宗。而女子服饰虽没有男子服饰那么消退得快,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物质和精神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哈尼族女子一改千余年的赤足历史,开始穿上从市场上购买来的解放鞋、塑料凉鞋。内衣、内裤使用市场上购买的针织品。外衣面料则从使用传统自织自染的黑色棉布改为市场上出售的工业染料纤维布。值得关注的是,90年代中期后,传统服饰的刺绣工艺逐渐失传,新成长的哈尼族倮毕女子已经不擅长织布、刺绣、挑花的传统哈尼族服饰制作。当前,倮毕支系服饰制作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服饰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