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正文
  • 索引号
    20241021-111433-939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0-26
  • 时效性
    有效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族民间叙事长诗》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伴随口语而生的,属于民间文学体裁,它经历了一个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在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叙事书面文本出现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口头叙事繁荣的时期。民间口头叙事传统以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明显的口头性特征,它们属于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由于口头文学能够穿越时空而存在,是永不凝冻的优质文化载体。千百年来,由于彝族毕摩、彝族民间口头诗人、彝族民间歌手的不懈努力,元阳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得以流传至今。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是彝族毕摩用彝文把彝族优秀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叙事长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祭祀、文化活动等公共场所讲述来传承。在元阳地区,彝族叙事长诗的优秀代表作《吴周福传奇》《猎人高哩旺》《高柯观的烟赌恨》《阿扎里》《赛波嫫》等等多达10余部,采用彝族传统叙事长诗手法,在记述技法、讲述技法上都充满了韵律美、音乐美和历史的厚重感,是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叙事长诗《吴周福传奇》,主要讲述了商人吴周福悲欢离合的婚姻家庭生活。吴周福夫妻把两个儿子送进学堂读书,两个儿子学有所成,终于考取功名并做了地方父母官,治理有方,造福于民,备受当地百姓爱戴和拥护。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慈子孝,母贤子顺,幸福生活的故事。《猎人高哩旺》主要功能讲述了远古西南彝族地区高哩旺部落君王(酋长)两代人从狩猎经济形态到半猎半牧半农经济形态过渡中的生产生活及其李特旺部落君王(酋长)征战、械斗、军事联盟、婚姻联盟的传奇故事。诗歌中提到经过长期过渡狩猎,自然生态不断退化,猎获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甚至劳而无获,从中反映了人类要善待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的朴素环保意识。

  如今,随着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强大冲击,加之彝族毕摩、彝族民间口头诗人、彝族民间歌手的相继去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迫于生存压力,不愿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