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正文
  • 索引号
    20241021-111446-649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0-26
  • 时效性
    有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哈尼梯田农耕礼俗》

  哈尼梯田农耕礼俗是哈尼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信仰习俗。该项目分布在元阳地区的每个哈尼族村寨。内容包括:一、梯田农耕技艺;二、哈尼族千百年来围绕梯田农耕形成的传统文化。

  至今已耕作了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最主要谋生手段,也是哈尼传统文化的外在景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哈尼梯田农耕礼俗是哈尼族围绕梯田创造的文化奇迹,从孕育、出生、恋爱、婚丧的全过程,哈尼人都注重培养精湛的农耕技能和保持劳动美德。劳动技能和围绕四季生产时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使哈尼梯田礼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有形的生活秩序中巩固着无形的意识形态。凭着千百年来从事梯田农耕积累的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哈尼人总结了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梯田农事历法,赋予特别的文化内涵。从农历2月撒秧到4月插秧,再到5月初5端午节,祭祀田神,唱栽秧山歌,杀鸡谢神,粽子先喂牛;6月24日矻扎扎节杀牛祭祀,磕头谢神;农历8月的尝新节,米饭先喂狗;“婴儿出门礼俗”按父子连名制取名,象征开垦梯田的活动;以祈祷丰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的昂玛突节;以及“十月年”宗教祭祀,哈尼人的人生态度、伦理道德等等,都一一展现了哈尼人的本分和他们心灵深处的图腾崇拜。

  哈尼梯田农耕礼俗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坚守精神家园的支撑点,是培育民族精神,巩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是哈尼族自然人生观和展现民族性格的重要桥梁,是所有哈尼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它对哈尼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农耕礼俗受到全世界人的关注。然而,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使充满了“田园牧歌”韵味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关系转化为人财物的依赖关系,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产力流失,农商对立形成剧烈交锋,哈尼梯田农耕礼俗的传承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