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正文
  • 索引号
    20241021-111446-873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0-26
  • 时效性
    有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族民歌(彝族尼苏阿噜)》

   彝族尼苏阿噜源于彝族尼苏毕摩文化,彝族尼苏毕摩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情歌类作品。情歌类分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两部分。叙事长诗如《依芝勒恋歌》《诗卓勒恋歌》《朵布若阿伊》《贾沙则与勒斯基》《彝吉喜花妮》等到14部彝文典籍。抒情长诗如《献酒请歌舞神歌》《献酒送歌舞神歌》《敬烟歌》《歌舞起源歌》《乐器起源歌》《火把歌》《种葫芦歌》《开门门向歌》《畅路歌》《阻路歌》40多部彝文典籍等。这类彝文字典籍以阿噜调说唱。阿噜为情歌、情诗、叙事情诗、抒情情诗、古典情诗之意;全句意即说唱情歌、情诗、叙事情诗、抒情情诗、古典情诗。

  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彝语统称“候莫”,彝语也称阿噜满刹莫;即兴而唱的情歌彝语称“作贝”。

  作贝可分为苦情歌、探情歌、定情歌和舞蹈情歌几种类型。篇幅最长的是苦情歌,苦情歌中最有名的调子当数《伤心调》,妇女们用它诉说自己一生中爱情生活的痛苦遭遇,有的鞭挞喜新厌旧,有的诉说单恋的痛苦,有的倾诉寡妇或独身生活的寂寞,有的则是对公婆虐待的控诉。探情歌,即是互相试探的情歌,一般在节日里或歌场上唱的较多。定情歌就是在跳歌跌脚场上合着舞曲哼唱的唱词,“如乐作舞”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其唱词短小精悍,且有创作歌曲的特点,风格上显得诙谐有趣,或唱一件事情,或说一种恋爱方式。 

  男女用“阿噜甲”(彝语:对歌)情歌对唱时,通常由“开场曲”“爱慕”“赞美曲”“试探曲”“谦逊曲”“衷情曲”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程序组合而成,每曲阿噜作贝的首尾一般由“阿色色”调相衬。

  彝族阿噜作贝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才、因思维敏捷程度而异,所以曲目相当丰富,而作品的优秀与否多取决于演唱者包括唱腔在内的各方面的素质。

  彝族尼苏阿噜作贝是以彝族劳动人民为主体的集体的口头创作,它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表现了彝族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彝族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深深植根于彝族这块土壤之中。在元阳县的彝族村子,男女孩子长到十六七岁就会跳乐找异性朋友时就要唱着情歌以表自己的素养。因此,彝族尼苏阿噜是元阳县彝族社会教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彝族文化展示的平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