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正文
  • 索引号
    20241021-111447-091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10-26
  • 时效性
    有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迁徙史诗—— 哈尼阿培聪坡坡》

  哈尼族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据哈尼族民间文学作品记载,哈尼祖先曾游牧于叫一个“诺玛阿美”的地方,后逐渐南迁,经大理、金沙江、昆明、通海、石屏、建水到元阳定居的历史状况,形成了哈尼族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

  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哈尼阿培聪坡坡》是哈尼族才智过人,记忆超群的老摩批和歌手,从祖先那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口述)长篇叙事长诗,全诗分七章(第一章: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第二章:什虽湖到嘎鲁嘎则 ;第三章:惹罗普楚;第四章:好地诺玛阿美;第五章:色厄作娘;第六章:谷哈密查;第七章:森林密密的红河南岸),共5500行。

  以上列举的《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每一段节选,都翔实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状况。并以史实为依托,用诗歌的文学样式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反映的历史真实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的真实;二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代氛围、民族精神的真实;三是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哈尼族民间文学作品《哈尼阿培聪坡坡》对哈尼族历居半山区有着十分形象的描写。聚居于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直到今日,在建立新寨时依然按照《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描述的模式选择山形地势,严格遵守山居的古规。大量民俗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哈尼族大部居住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大都居于山区和半山区。村寨多建在朝阳的山腰地带,周围为翠竹和层层梯田环绕。《哈尼阿培聪坡坡》讲到哈尼族南渡红河之后的第一站,与傣族和谐相处,但因地理、气候等原因,不畏艰辛,走进高山密林,开垦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使这个昔日处于弱势群体的游牧民族,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160多万的强大的农耕民族。这就是哈尼族为什么在如今的生存环境里繁衍生息的历史佐证。包括如今坐落在元阳县马街乡乌湾村委会六篷村的镇江王庙和沉睡在六篷村后山的“窝尼坟”里的哈尼先祖的亡灵,证明了哈尼先祖迁徙的历史可考性。

   过去,民族学和文化学界一部分学者在探讨哈尼族的渊源时,因受“氐羌南迁”说的左右,而将哈尼族的族源仅仅归之于“源自氐羌”。这使人们对哈尼族族源的认识步入迷津,也因此令人对哈尼族的文化渊源产生误识。《哈尼阿培聪坡坡》使学术界从史诗研究中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在红河南岸的元阳地区,乃至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年迈的朱小和与他的徒弟李有亮等演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哈尼阿培聪坡坡》,在哈尼族社会里已经形成了共识。

  所以,元阳地区流传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不仅在哈尼族的族源解决了难解之迷,更有助于研究哈尼族从诞生、发展、迁徙到各地,直至今日所居之地的路线,历程、各迁居地的生产、生活、社会状况,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包括几次征战的历史场面。《哈尼阿培聪坡坡》之所以能够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不被历史淹没,是因为它不仅有博大而精深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哈尼族的大史诗,它无论在历史学、民族学、科学的意义上还是艺术的价值上,都是哈尼族文学的上乘,更是中国文学的精品。尤其在迁徙史诗系列中,它无疑是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