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yyxrmzfbgs/2025-00155
-
发布机构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5-07-07
-
时效性有效
乡土文化能人|绣里乾坤五十载 针尖传承民族魂
编者按:为全面展现我县乡土文化能人风采,向广大群众宣传展示各级乡土文化能人在文化传承、民族刺绣、服饰设计等方面的贡献,进一步推动全县文艺创作与文化活动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今天的“乡土文化能人”系列报道(第七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世竹。
清晨,阳光穿透南沙镇元槟社区活动室的窗棂,轻柔地洒在68岁的吴世竹指尖。银针翻飞间,丝线灵动跳跃,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鹇渐渐在布上成形。围坐的年轻法院干警们屏息凝神,细心学习着将“清廉”的寓意一针一线绣入绢帛之中。“一根绣针,能传千年文化,亦能绣出乡村致富之路。”吴世竹笑着捻开丝线,掌心那磨砺了五十载的老茧赫然在目,这是她作为红河州汉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最深刻的烙印。
出身于元阳银匠世家的吴世竹,自幼在金属锤揲声中成长,却因“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将对艺术的挚爱转向了长辈们的刺绣艺术。“银器乃筋骨,刺绣即血肉”,她常如此比喻两种技艺的特质。虽未踏入艺术殿堂深造,但田间地头的花草虫鱼皆成了她灵感的源泉。早年,她不仅为人绘花,更无数次临摹其他绣样图案,直至能信手拈来,徒手绘出。历经多年锤炼,吴世竹的绣品在周边乡镇已颇有名气,其构思之巧,寓意之祥,使得求购绣品之人络绎不绝。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纺织产品的日益丰富,刺绣不再是女性的必修课程,周边学习刺绣的年轻女性日渐稀少,这门传统技艺逐渐黯然失色。面对此境,吴世竹心急如焚。2022年,她的作品《喜鹊闹梅》入选省级重要主题展览,汉绣再度回归大众视野。吴世竹顺势成立了“翰墨花海”工作室,于农闲时招募绣娘进行创作。她提供画好图样的布料,让绣娘们领回家中刺绣加工,此举不仅让绣娘们在农闲时节月均增收约800元,还培养出了200余名新绣娘,其中95后绣娘占比高达40%。吴世竹本人亦受邀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非物质文化(文创产品)红河专题活动,入选“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评选,并多次担任“美丽乡村·女子学堂”手工艺(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的技术指导,以及攀枝花刺绣大赛的评委。
五十年飞针走线,这位汉族绣娘以布满老茧的双手,串联起深山中散落的民族文脉,将汉族刺绣编织成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视觉史诗。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钥,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体现。
来源:县委文明办
编辑:肖琳平
责编:刘国燕
监审:徐丽芳
总监:李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