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正文
  • 索引号
    自动生成
  • 发布机构
    元阳县人民政府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2-24
  • 时效性
    有效

一粒红米守青山:农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87F2

哈尼梯田,以其独特的“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彰显了哈尼族先辈的农耕智慧。红米,作为哈尼梯田的传统农作物,在维护梯田生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片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农业奇观,正通过融合传统红米种植与现代生态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眼下,正是哈尼梯田春耕的好时节,元阳县牛角寨镇果期村委会开启了“春忙”模式,村民们早早地来到已经犁耙好的梯田里,准备播撒谷种,为新一年的红米种植培育秧苗。

9B99

“我今天准备了20公斤稻种,按照去年的收成,这些种子大概能种20亩梯田。”果期村委会村民马有明介绍。

在梯田里,村民们挖出一条条排水沟渠,将水田分割成整齐的秧床,使用竹板平整后,细心撒下浸泡过的红米籽种,并覆盖薄膜以保持土壤湿度。哈尼梯田红米的种植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依旧保留着使用犁、耙等传统农具的习惯,传承着手工除草、间苗的方式,既保证了红米的纯正品质,也维持了梯田的生态平衡。

马有明自豪地说:“我们用的种植工具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家里还有犁、耙这些老物件。我们用牛耙田,不用化肥、尿素这些。”

A13B

哈尼梯田不仅是红米的重要种质基因库,也是哈尼族人民的食物来源。历经千年的选育,红米对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

元阳县文联主席、民族文化学者马智强表示:“没有红米就管理不好梯田,红米是最营养的,挖梯田的目的就是为了种植红米,红米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10A62

在红米种植的同时,哈尼族群众还在梯田里放养了鱼和鸭。水稻生长期间,鱼儿在水中游动,鸭子则在田埂与浅水区穿梭,既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又能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稻鱼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鱼和鸭在水里抓虫子,起到了杀虫的作用,对水稻有好处,抓了水稻里面的虫子以后,水稻就不会生病了。”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介绍。

132BD

在延续千年的梯田红米种植过程中,哈尼族人民通过“木刻分水”“水沟冲肥”等农耕实践,以及稻鱼鸭种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智慧。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相互依存,共同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这片千年梯田正以红米为纽带,实现红米种植与梯田生态保护的双赢,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