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3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72亿元,同比增长3.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429元、13274元,分别增长5%、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0.27亿元、68.51亿元,分别增长3.4%、9.46%。
(二)乡村振兴步履坚实。全县37918户脱贫户、3649户监测户实现帮扶全覆盖,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7.74万人,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巩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5507元,同比增长17.15%,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统筹衔接资金4.2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资金2.53亿元,占比达59.28%,培育了梯田红米、高原魔芋等一批乡土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的“土特产”,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真金白银的收获。投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小额信贷2.13亿元,惠及4181户。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争取资金7559万元,实施项目36个。投资2.99亿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投资1471万元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5900座、公厕16座,投资2.29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34个,新街镇建成省级绿美乡镇,建设州级绿美村庄89个。南沙镇那里村、牛角寨镇大顺寨村入选全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创建名单。
(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聚焦“十个一”产业链,全年储备产业类项目110个,总投资195.88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5.1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完成耕地流出整改2.2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2.97万亩、产量达17.11万吨,守牢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元阳获“中国生态红米之乡”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牛角寨镇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县农科局荣获“云南省粮食暨重要农产品生产先进集体”,嘎娘乡牧光家庭农场和众智耕耘家庭农场被评为全省示范家庭农场。梯田红米获“中国好粮油”殊荣,“元阳云雾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取得国字号地域“身份证”。投资1.35亿元建设元阳县绿色食品现代产业示范园区,全国普洱茶陈化中心、乐禾食品科技园、万园之园生猪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等项目建成投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1%。哈尼梯田5A级旅游景区创建深入推进,虹夕诺雅酒店、森林水世界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哈尼梯田研学基地、哈尼家宴、垭口传统村落提质改造等一批文旅项目启动实施。全州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元阳召开,成功举办“泼水节”“火把节”“丰收节”等富有元阳特色的节庆活动,为元阳文旅市场注入新元素、激发新活力。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普基地,嘎娘乡纸厂村景区成功创建国家2A级旅游景区。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398.16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总收入45.33亿元,同比增长31%。
(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247个,计划总投资563.8亿元,完成投资60.5亿元。投资23.66亿元的元阳民用机场项目可研报告通过中国民航局评审,投资25.1亿元的红河州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一期)项目可研报告获批复,元绿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投资6714万元的多依树至硐浦旅游公路建成通车,投资9.22亿元的南蛮二级公路、元坪公路、爱沙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投资3988万元的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和投资1510万元的大皮甲产业配套道路项目稳步推进。投资3.57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快速推进,投资1.25亿元的两城区市政供水工程竣工在望。累计投资2.88亿元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投资83.4亿元的复兴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开展,元阳县现代化农村电网示范县建设项目、整县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扎实推进。
(五)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好差评”,网上大厅和实体大厅进驻率均达100%。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239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聚焦企业和群众关注热点,在开办企业、登记财产、水电气报装、纳税等领域进一步“减环节、压时限、简材料”,提高办事效率。元阳县被列为国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系红河州唯一入选县市。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全县新增市场主体4688户,同比增长19.8%。实施内资项目123个,招商引资完成省外产业到位资金42.17亿元、外资50万美元。新建5G基站195个,实现两城区、哈尼梯田景区和14个乡镇行政中心5G网络全覆盖。
(六)绿水青山成色更足。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扛牢整改责任,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严格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丫多河水库被评为省级绿美河湖标杆典型。全面推行林长制,义务植树85万株,退耕还林营造林5.5万亩。元阳被认定为2023年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37个村庄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加强土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座,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和利用项目启动前期规划。深入开展大抓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行动,投资3.46亿元实施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项目8个,投资1.85亿元的胜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投资3911万元的哈尼小镇旅游业态提升项目有序推进。举办哈尼梯田申遗成功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首届中日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坊等活动,讲好“元阳故事”。
(七)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改扩建、义务教育长效机制和能力提升等项目26个,投资2.5亿元的菱角塘小学、投资2919万元的第一幼儿园项目稳步推进。中组部教育“组团式”帮扶和“省管校用”、红河州南北对口帮扶成效显著,全县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入使用,黄草岭乡卫生院成功创建国家推荐标准卫生院。国家卫生县城巩固、省级健康县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黄草岭乡国家卫生乡镇创建通过州级验收,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实施教育、卫生两个“三年行动”,推动县处级干部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合力推进教育卫生事业。创作《梯田姐妹》《梯田行》等民族文艺作品,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系全省唯一入选案例。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稳岗就业等民生政策,全年民生支出达25.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6%。发放创业贷款9149万元、公益性岗位补助3498万元、跨省务工奖补2601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37万人。“五经普”登记工作全面启动。
(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统筹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有力巩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整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刑事破案率和治安办结率位列全州“双第一”,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达96.6%,实现历史性突破。监所深挖犯罪、“百万警进千万家”工作经验分获全国公安机关监管系统、全省公安系统“点赞”,新街镇全福庄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沙镇排沙村获评全省“扫黄打非”先进基层示范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成功列入省级创建候选名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县矛盾纠纷成功调解率达97.9%,成功创建云南省第一批“如家信访窗口”,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高效推进。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实新时代民族工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4个。南沙镇元槟社区和民族小学、思源实验学校分别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提升年行动,统筹抓好非煤矿山、水陆交通、食品药品等安全工作,强化联防联治,与建水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联合开展打击整治盗采矿产资源行动3次,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格债务管理,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和“不新增隐性债”红线。
(九)行政效能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效推动9个民生项目落地落实、9项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和3个检视问题整改销号。认真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切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积极推进国有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公共资金审计全覆盖,研究型审计成效显著。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9件、政协委员提案136件,办结率、满意度均达100%。深入践行“三法三化”,牢固树立“十种鲜明导向”,增强“十种能力”,以担当实干做细做实政府工作。严格落实过紧日子“二十条”措施,全县“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