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石碓踩粑粑 守住传统年味

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 发布日期:2025-01-26 16:00:09 浏览次数:

春节临近,吃杀猪饭、踩粑粑是元阳县农村各族群众的开心事,也是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生活富足的象征。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的普及,采用传统石碓踩粑粑的场景渐渐消失。为保留传统石碓踩粑粑的文化习俗,留住浓浓乡愁,上新城乡新城村委会上新城村小组积极响应群众诉求,组织人力修好石碓,让老人重温春节旧梦,让孩子感受传统年味。

“我来外婆家过年,踩粑粑,太开心了。我还用粑粑捏了一只可爱的小鸟,我明年还要来。”在元阳县上新城乡新城村委会上新城村村民们踩粑粑的热闹现场,刘彦彤小朋友手里拿着粑粑边捏边开心地说。

在上新城村小组的公房里,修缮好的石碓成了村民们的“宝贝”,汉族家、哈尼族家等各族群众按顺序,抬来蒸好的香米、糯米,轮流踩粑粑。碓头的老手艺人眼疾手快翻转着米团,碓尾的青壮年齐心协力踩粑粑,老人小孩都参与出力,石碓发出的节奏声、哈尼阿嫂服饰上银饰碰撞声、大家的欢声笑语协奏出乡村春节美妙的乐章。

石碓是古老的农用工具,古人利用杠杆原理减轻了人力付出,需要人们团结协作踩出最香甜的粑粑,为过年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味道。因为天气潮湿,石碓上的木头坏了,村民就找到了村干部,村干部积极响应,立刻安排村里的木工,用两天时间修好石碓。

上新城乡新城村党总支副书记沈昌奇说:“现在传统的碓已经很不常见了,更多的是机器踩粑粑,我们村委会村小组干部班子成员也想把这个传统的工具碓修复起来,组织村民踩起粑粑来,让各民族都团结起来,热热闹闹地过春节。”

米团一踩好出碓窝,就快速递给老手艺人,香米的搓成筒状,多余接头的米团则扯下来在古老的木刻雕花模具上,压成小块的花纹粑粑,还可以捏成小鸟、小兔子等各种吉祥物,用高粱粒做眼睛,糯米的用芭蕉叶包成四方体状,哈尼族家则在糯米上抹上踩碎的苏麻面,分成小团,用芭蕉叶压成块状,香气四溢。

元阳县传统老手艺人吴世竹说:“我们小小的时候踩粑粑,就喜欢捏小雀小鸟、捏葫芦、捏草果花捏这些。”

“我们今天热热闹闹在这里踩粑粑,喜迎兔年春节的到来。现在政府政策对我们很好,家家门前水泥路,村村寨寨也通路了,你看现在这个路灯也安起来了,到处都很亮,晚上儿女出门我们也很放心,谢谢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关怀。”上新城乡村民李玉林开心地介绍道。

踩好的粑粑可以作为过年馈赠亲友的礼物,也可以和家人朋友烤吃,蘸上腌制的酱豆、乳腐。到了大年初一,放红糖、甜白酒煮成糖粑粑吃,都是传统中过年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品味乡愁。

上新城乡是元阳县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之一,共同生活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团结和睦多年。如今的上新城乡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民族文化为帮手、以产业兴旺为助手、以美丽乡村为推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凝聚各方力量,互通有无,趁着节日各民族相邀聚集,共话发展,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