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45个世界遗产,这一壮举不仅让元阳哈尼梯田走向世界舞台,更开启了元阳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全新征程。二十年来,“两山”实践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元阳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道路。元阳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之路。
自2013年起,元阳便建立起长效保护利用机制,整合多方资金,先后实施田园综合体、传统民居修缮、哈尼梯田生态修复等60个项目。累计投入3.04亿元植树造林25.6万亩,退耕还林1.47万亩,使得遗产区森林覆盖率达59.81%,为哈尼梯田筑牢了生态屏障。在传统民居和村落保护上,元阳同样不遗余力,投入12.02亿元,改造村落82个,修缮民居4504幢,挂牌保护1033幢,让古老的哈尼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修复梯田5035亩,恢复传统沟渠管护制度,修缮沟渠164.5公里,让千年梯田的水系得以畅通,水源得以保障。
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元阳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之路。2022年投入1000万元建成哈尼梯田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安装探头36个、无人机3架,运用先进技术构建遥感+AI支撑平台,实现对梯田生态、传统村落等的全方位监管。2024年再投180万元建数字化平台,提供线上商城和一站式服务,上线以来平台曝光量超38万次,销售额达117.47万元,让哈尼梯田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赖金伟表示:“元阳县先后制定了保护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大抓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行动计划,聚焦‘六管’‘六治’‘六补’‘六用’24条具体措施,持续推动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更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元阳以文化为魂、梯田为核、旅游为体、康养为用,打造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品牌,开发深度定制游项目,推出主题性体验项目。挖掘生态美食和非遗内涵,融入旅游产品,推出梯田认种、认养等旅游产品,让游客在领略梯田风光的同时,深入感受哈尼文化的魅力。开发稻草工艺和刺绣文创产品300余种,丰富游客购物体验。元阳探索的“梯田+”融合模式,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2025年1月至4月,元阳县接待游客199.59万人次,同比增长9.26%,旅游总花费24.61亿元,同比增长7.29%,这一组组数据正是元阳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的有力见证。
十二载申遗之路,二十载“两山”实践,元阳哈尼梯田的“活态”传承实践,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未来,元阳县将继续深化举措,让千年梯田永葆生机,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向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