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看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写的《阿者科计划,实践探索旅游减贫可持续模式》的微信文章,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天赴丽江古城考察学习的感受。

丽江古城于1997年申遗成功,红河哈尼梯田于2013年申遗成功,红河哈尼梯田与丽江古城同为云南省仅有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此次有机会赴丽江古城考察主要是基于三个目的:一是考察了解丽江古城的管理运营模式;二是考察了解丽江古城的监测系统;三是考察了解丽江古城迎接世界遗产委员会反监性评估相关准备工作。从管理运营运模式看:相同之处在于两地遗产地都成立保护管理机构,并且都是地方行政一把手任主任,不同的是丽江古城是管理局,而元阳哈尼梯田是管理委员会,但不管是管理局还是管理委员会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内部机构来分析,除了保护管理规划科、监测中心等遗产保护的相关机构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古城保护管理局下属还有一个丽江古城旅游开发运营公司,属于国有全资公司,隶属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旅游开发运营公司领导班子主要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领导担任,负责整个丽江古城的维护、资产运作和旅游开发,这样也来就使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形成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以保护为主的规划科、遗产监测中心等保护机构,为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开展日常的监督管理;另一条腿就是以利用为主的旅游开发运营公司,除了负责古城区保护项目的建设外,同时做好旅游开发工作,并将开展旅游所得收入通过收支两条线的形式上缴财政后,财政又返回古城管理局用于古城保护管理和监测工作的良性保护运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要保护和保护资金从什么地方来等问题。

从遗产监测方面看:丽江古城监测已建成了涉及大气、防火、音量、人流量、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监测系统,对丽江古城实行全方位监测,但可惜的是这个系统还没有接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

从旅游人流量方面看:丽江旅游开发比较早,旅游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整个丽江古城的商业化很浓,每晚进入丽江古城的人流量可以达到6万多人。同时,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还收取每人50元的古城维护费,主要是收取旅游团队,对于散客由于古城是开放的无法收取,但尽管如此,仅今年上半年就收取了7000多万元,可见丽江的游客量之大。

今天,看到阿者科村的《阿者科计划》不由得感到欣慰,采取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公司组织村民整治村庄,经营旅游接待,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调动了村民保护梯田、保护村庄的积极性。特别是这几组数字:公司制运营6个月,创收40万元,今年3月第一次分红,每家分红1600元,本次村民直接分红10万元,每户1840元,累计总分红超过19万元。此外,再看阿者科村的分红细则:经营利润三七开,村集体公司留成30%用于后续开发建设,村民分红占70%,并且分4部分执行:传统民居分红40%,梯田分红30%,居住分红20%,户籍分红10%。这一运营模式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就保护而保护,也就是说,作为遗产保护管理部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一定要做到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保护管理机构的指导、监测、督促,一条是公司的运营管理利用,做到把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保护是为了更好利用,利用好了又更好的反过来促进保护。所以,保护和利用这两条腿都必须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下运行,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频共震,共同前行,协调推进。
综上所述,无论是丽江古城的保护还是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尽管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要素构成、保护原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对遗产保护的宗止是一样的,就像强调的:“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我想阿者科村的《阿者科计划》不仅体现了这一精神,也从另一个方面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愿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有全新的探索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