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元阳县以“哈尼梯田鱼米香,农耕文化代代传”为主题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元阳稻花鱼丰收节活动,旨在保护传承哈尼农耕文化,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2018年以来,元阳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培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家家户户谷满仓 欢歌乐舞庆丰收
金秋时节,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里稻浪滚滚,一派丰收的景象。9月23日上午10时许,悠扬的哈尼古歌响起,身着民族服饰的哈尼族群众站在田埂上,手捧水稻祈福,表达哈尼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之情。随后,大家开始收割水稻、打谷子、捉鱼,大人们挽起袖子抱起割好的水稻,将稻谷打进木制的谷船里,孩子们卷起裤脚下田捉鱼,把肥美的稻花鱼收入鱼篓。田间欢声笑语,大家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的稻谷、梯田鸭、稻花鱼丰收了!谢谢大家和我们一起庆祝丰收!谢谢!谢谢!”淳朴的哈尼族群众连声感谢,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哈尼古歌再次响起,伴随着欢快的曲调,稻田中男女老少放声高歌,跳起镰刀舞、棕扇舞、丰收乐作舞等庆贺丰收,岸上的嘉宾朋友用相机、手机记录下这一丰收时刻。热情好客的哈尼族群众还摆起了长街宴,把庆祝丰收的美食与四方宾客分享,互送祝福。
“今天收了稻谷,家里的谷仓堆满了;也捉了稻花鱼,晚上大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了!”村民刘媛梅拎着沉甸甸的稻花鱼和记者分享喜悦。
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元阳县农业总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6%,农村经济总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917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 % 。
冬农开发稳推进 合理布局出实效
元阳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元阳县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落实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植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成立春耕备耕工作组,加强生产指导,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适期防治工作,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发放元阳县2018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资金3413.62万元,补贴面积55.27万亩,覆盖农户80923户。”元阳县农业局牟垚介绍说,全县完成小春粮食播种面积5.79万亩,产量7649万吨;完成冬农开发10.3万亩;完成大春粮食作物种植47万亩,农资就位充足,并且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221期1.6万余人次。
土地不可能无限扩张,资源始终有限。但思路有多开阔,天地就有多广阔。
元阳县全面实施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
在海拔800米以下热区河谷建设特色农业经济带,发展柠檬、柑桔、蔬菜等果蔬为主的绿色产业。
在海拔800米至1600米的中半山区建设梯田红米为主的粮畜禽渔经济带,大力发展稻鱼鸭等为主的产业。
在海拔1600米以上高山区建设中药材经济带,发展以重楼、南板蓝根等为主的产业。
申报的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元阳县13万亩梯田“稻-鱼-鸭”高效种养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达批复。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效应、效益,不断挖据哈尼梯田资源优势,制定下发了《元阳县2018年稻田综合种养(稻—鱼—鸭)模式实施方案》,采取公司+合作社(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农户(贫困户)的方式,除南沙镇以外的13个乡镇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5万亩,
为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元阳呼山众创公司和元阳粮食购销公司订单收购梯田鱼、鸭蛋和梯田红米,解决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提高经济效益。
2018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1%。
科学引领谋发展 紧扣脱贫促农增收
汽车行驶了一段二级公路后,转向一条乡村公路,一座大山挨着一座大山,一片果林连着一片果林,果林长势郁郁葱葱胜似一件披在大山身上的绿色大衣。在呼山2号村的农田里,几位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正弯着腰、低着头在忙丰收。一位头戴深蓝色头巾,身着深蓝色服装的妇女告诉记者,她们是附近村子的村民,田地里的庄稼是收回去供家里养的几头肥猪吃的,等到年底售卖大肥猪后又有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村民李开义家,他卷着裤腿,提着一水桶玉米面,在猪舍里给猪喂食。“我家养的这几头猪,自家留一头过年请客,剩下的都要卖出去。”李开义说,就盼着这几头猪能卖个好价钱,在为幸福的生活添上富足的一笔。在李开义家的院子里,记者还看到了他家养着几十只鸡,每一只的个头都大,分量也重。
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元阳畜牧业各项工作得到了全新发展,完成生猪存栏50.96万头,牛存栏14.78万头,羊存栏4.18万只,家禽存笼117.78万只;肥猪、肉牛、山羊出栏量均完成任务数的50%以上,家禽出笼量完成任务的53.75%。按现行价计算,实现畜牧业产值8.76亿元。
结合元阳县情,元阳县农业局发挥资源优势,按《元阳县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落实,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依托畜禽良种工程项目,从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入手,建立杂交良种生产、供应、推广体系,大幅提高节粮型草食畜牧业产值比重。共完成肉牛品种改良0.41万头、猪杂交改良2.39万胎(次)、仔猪培育17.20万头、母猪整群0.34万头。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饲草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挖掘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实施退耕还草3万亩。”牟垚说,同时,实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以大皮甲山区循环畜牧业为示范样板,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协调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
与此同时,围绕中央、省、州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紧扣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培育作为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切实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畜牧业,进一步夯实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认真实施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新一轮退耕还草、元阳县红河谷扶贫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该项目,是在南沙镇呼 山村委会团结村和桃园村委会景圣村投资7200万元建设温氏猪舍24幢,实现园区年出栏肉猪8.4万头,目前,项目正在推进。
生态农业促转型 打造绿色食品“金招牌”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地开发梯田。”元阳县委书记李维表示,“我们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生态农业,培育绿色产品,让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绽放光芒。
近年来,元阳县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精准脱贫、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着力在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牌”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目前,元阳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产品7个,地理标志商标2个,即元阳香蕉、元阳梯田红米。“元阳梯田红米”牌梯田红米荣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元阳“云南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2018年6月,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各位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局、县农业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元阳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全县 “绿色食品牌”工作。并先后出台了《元阳县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实施意见》《元阳县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和《元阳县现代蔬菜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 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同时,制定了《元阳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计划要点》,明确工作内容,着力打造具有元阳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依托红河、藤条江干热河谷热区资源优势,发展柠檬、蔬菜、香蕉等果蔬产业和呼山小黄牛等规模种养殖业。
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发展,发展了上新城乡风口山村、骂尖村的甘蔗产业,逢春岭乡黄草坪村的柠檬产业,南沙镇石头寨、俄贾村的芒果产业,牛角寨镇的梯田红米及稻鱼鸭综合种养。培植以梯田红米产业为主的“一县一特”产业,元阳梯田红米”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及证明商标注册,多个红米产品先后获得“云南六大名米”“云南农产品金奖”等殊荣,元阳获得“中国红米之乡”的称号。
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高产高效模式示范3万亩;元阳获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元阳县呼山众创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荣获红河州首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水卜龙茶厂茶园被评为全州首个云南省秀美茶园。
“加强品牌运营管理,快速推进乡镇品牌集贸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在农产品信息网站及时发布和更新市场供应、市场求购、招商引资等信息,推动品牌建设。”李维说,全县现有农产品信息中心1个,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86个,有力保障了农产品品牌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
据悉,截止2018年9月,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达14.45万亩,中药材6.88万亩,蔬菜种植3.5万亩,2017/2018年榨季入榨甘蔗21.27万吨,产糖2.6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0642.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