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元阳县2023年“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通过农特产品展示推介、销售大比拼、同台竞技大比武三个阶段的比拼,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3名。此次“擂台比武”充分展示了14个乡镇的风采,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比赛已经圆满收官,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乡村振兴赶考路上他们是如何做的。
本期推出南沙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强化党建引领
赋能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南沙镇紧紧围绕县委“338”工作思路,把党建引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立足“一城两山、三河四产”规划布局,着力创新支部引领联结机制,做强特色产业,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业态,壮大围城经济,助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释放组织效能,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坚持深耕党建品牌创建,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创建了以元槟社区“5颜6色”志愿服务、“e家亲”社区治理和和馨园“1+4+N法律工作室”为代表的城市党建品牌;打造了以那里村“支部引领非遗传承,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为代表的农村党建亮点。以“大岗位”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以实施“领头雁”工程为抓手,培养了李忠卫、彭飞云等8名“明白人、带头人”。聚焦人才振兴,在吸引外来人才上做足政策、展现优待。成功引进郑少泉、陈厚兵、江泉等5位博士学位人才,在呼山建立专家工作站,通过“培训+上岗”、“师带徒”等方式培养本土“领头人”。

创新联结机制,鼓足群众增收“底气”
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村集体作为联结纽带,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合作社和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基地示范带动,辐射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创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民+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党建+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撬动村庄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规模经营。成功打造“万亩枇杷”“万亩冬早蔬菜”“千亩人参果”等特色产业,万亩枇杷产业收入达4500余万元,户均达6万元以上,村集体从每公斤收益中获取“一角钱”作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6万元以上;万亩冬早蔬菜产业实现产值1250余万元,带动2500余户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千亩人生果产业实现总产值3840万元,带动农户600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每年增收2.5万元。

丰富业态,围城经济激发“聚变”
按照“丰富产业业态、文旅融合“的思路,着力打造大沙坝、沙仁沟、那里三个村,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的美丽乡村环线,壮大围城经济。发挥土地集聚优势,统一规划、统一出租,建设苗木、花卉和甜菜种植基地,兴建码头、水上亲子乐园、房车营地,丰富发展业态,将大沙坝村打造成休闲农业示范村,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均增收50万元;依托近百年种植历史的荔枝,规模化种植的冬早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背景,新建村民文化广场、旅游停车场,沿村寨边缘新建生态木栈道等完备的基础设施,通过“种植示范+农事体验+现场培训”的方式,将沙仁沟打造成农间课堂示范村,现已完成一期“农间课堂培训”,实现群众年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立足非遗傣陶文化优势,54户抱团发展,“一户一策”发展制陶和多肉种植,将那里村打造成文旅村落“新地标”,新晋“网红村”,乡村振兴“明星村”,预计全村54户户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盘活土地实现村集体收入增收10万元。


在此次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竞技活动中南沙镇荣获二等奖。


书记感言:

下一步,南沙镇将坚持党建引领,把建强组织堡垒作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镇、村、组三级党组织引领作用,培养建设一支能够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明白人、带头人”队伍,切实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把群众增收建立在产业链上,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解决群众“钱袋子”问题;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基础,丰富村集体经济构成模式,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个性发展与抱团壮大的新业态,切实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南沙镇党委书记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