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元阳县2023年“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通过农特产品展示推介、销售大比拼、同台竞技大比武三个阶段的比拼,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3名。此次“擂台比武”充分展示了14个乡镇的风采,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比赛已经圆满收官,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乡村振兴赶考路上他们是如何做的。
本期推出马街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敢想敢干 坚韧善战
高质量推动马街跨越式发展

马街乡位于红河南岸、元阳县西部,距县城南沙26公里,1350多年前,哈尼祖先渡江六蓬南迁,便赋予马街自立自强的文化与精神依托。全乡国土面积189.62平方公里,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荔枝、沃柑、青柚、莲雾、草果、冬早蔬菜等。全乡辖10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有7371户33394人,世居哈尼、彝、傣、瑶、汉5种民族。

近年来,马街乡强化“敢想敢干、坚韧善战”斗争意识,向科学技术要动力、向人民群众要活力、向作风效能要实绩,努力将“拼经济”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

把农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向群众要活力。依托“三话六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90个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效能,组织动员党员、群众3100余人次挖沟清淤,修缮灌溉沟渠20条68.6公里。

向技术要动力。推行马街乡二十四节气种植计划,围绕产业发展谋划包装马街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和特色林果、蔬菜社会化服务水平,助推品牌农业建设。

向作风要实绩。开设“每周七点半”课堂,由1名班子成员利用1个工作日早上1至2小时原文领学1至3个上级文件,增强班子成员和办所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将10个村委会搭建起两两结对关系,每半年组织一次“村两委”班子主客场观摩联谊,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马街乡冬早蔬菜种植基地
逐步优化四个片区产业发展思路。马街乡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按照“菌草产业、冬早蔬菜、高山蔬菜、特色林果”四大片区发展思路,以群众创收为中心,逐步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十个一”产业链发展定位,在麒麟台片区,采用“集体经济+公司+基地”经营模式,以股份合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种植巨菌草6000亩,建设菌草基地产业示范园。在中、高海拔地区,采用“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以保底收购等形式合作发展高山蔬菜,种植荷兰豆、长寿仁406亩,推动闲置、撂荒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在马街、红土寨、木梳贾等片区,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聘用、地租入股、服务协作创收等模式,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沃柑2200余亩、芒果2700余亩、青柚1300余亩、莲雾1000余亩、释迦果500亩、手撕凤梨500亩、水果甘蔗400亩,金秋砂糖橘300亩、无核荔枝600亩、解放钟枇杷300余亩、人参果100亩。

马街乡水果甘蔗规模种植基地


冬早蔬菜种植
在登云、鸠妈、丫多片区,按照《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在登云、鸠妈、丫多等梯田连片村,推行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收,发展稻鱼鸭产业5222.69亩。

千方百计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聚焦产业、增收、群众主体三大关键,依托优特型、普惠型产业发展,培育有实力、有情怀、有市场的主体,带领村组干部在产业一线算产值账、科技账、增收账,在招商一线理村企关系、契约关系、共赢关系,切实提高经济工作落实能力。二是强化人才工匠发展。建立退役军人、乡村工匠、返乡创业人员跟踪回访服务机制,逐步探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强化电商、物流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三是抓制度促产业发展,用活用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优化党政班子工作规则,着力解决群众增收这一“共性问题”,不断满足群众产业发展“个性需求”,带领群众转变产业发展观念,引进优良品种,更新淘汰老品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此次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竞技活动中马街乡荣获三等奖。
书记感言

下一步,马街乡将围绕县委“338”工作思路,紧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各方面组织效能”主题,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发展动力,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保安全、扬优势、促团结,敢想敢干、坚韧善战,以群众创收为中心,着力挖掘发展潜能,守牢发展底线,在新征程上筑梦蝶变。(马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