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省委书记王宁给人民网网友回信,推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4年3月6日,王宁书记再次给人民网网友回信,从“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谈起,进一步阐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从5月17日起,“云南红河发布”系列平台推出“美好生活在云南·访谈”栏目,围绕以“一老一小”为代表的民生问题,介绍我州各地各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益探索和总结成功经验,让老百姓的生活不断“热辣滚烫”,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记者:元阳县如何为“一老一小”托起稳稳的保障?
张喆:“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事关全县45.96万群众的重大民生。元阳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一老一小”工作作为暖民心的政治工程、解民忧的民生工程、增民利的发展工程,努力建设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友好型社会,托起了“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从养老到享老,全力托举“夕阳红”的幸福梦。深化康养元阳建设,完成全县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幸福食堂等80余个适老化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全县老年友善医院创建全覆盖,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一体化服务,推动养老机构与县级医院合作,引进300万元社会资本打造颐和康养中心,提升老年群体宜居幸福值,用实际行动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从养育到优育,全力守护孩子们的成长路。构建县、乡、村三级儿童保障服务网络,打造“籽籽同心”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4个乡镇未保工作站、139个村级“儿童之家”,配备14名儿童督导员和139名儿童主任,聚焦困境儿童开展“春蕾爱心桥”、“为爱筑桥”捐资助学、圆梦“微心愿”等暖心帮扶活动,以全社会力量托起未来的“朝阳”。
记者: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样样好”,元阳县有哪些可喜的变化?
张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了让这里的群众生活“样样好”,我们聚焦群众“心头事”,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努力鼓起群众的钱袋子,让群众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
劳有所得,让群众鼓起钱袋子。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打造“前端充分就业、中端培训提能、后端跟踪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生态链良性闭环,走出一条具有元阳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37万人,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学有所教,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深入实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普通高中改扩建、义务教育长效机制和能力提升等项目26个,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3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编外校长”职责,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省管校用”帮扶,落实校企合作,试办“3+2”中高职贯通专业,实现人才与就业双赢局面。
病有所医,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实现老年友善医院创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即将交付使用,黄草岭乡中心卫生院通过州级专家组创建国家推荐标准评审验收检查,获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医有所保,让群众“看得起病”。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提升医保便民服务水平,基本医保参保覆盖率98%以上,实现城乡居民就诊费用“一站式”结算。
记者:怎样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张喆:2024年,我们将聚焦州委“337”工作思路,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推进教育、医疗、养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做好菱角塘小学、县人民医院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度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元阳季,让哈尼梯田的金字招牌变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真正把文旅产业变为富民产业,让人民生活“样样好”成为元阳县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