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元阳概况

来源:元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11-14 15:41:30 浏览次数: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东邻金平县,南靠绿春县,西接红河县,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红河相望。于1950年由建水、个旧、蒙自三县析置成立,称新民县,1951年更名为元阳县。境内山高谷深,无一平川,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红河、藤条江两干流自西向东逶迤而下,地貌呈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V”字型发育,鸟瞰全境“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构成了元阳特殊的地形地貌。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全县国土面积2213.1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耕地面积55.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1亩,森林覆盖率为54.92%。全县辖14个乡镇、139个村委会(社区)、1234个自然村,总人口45.9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3.75万人,占总人口的9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8人。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9%。县政府所在地南沙海拔232米,年平均气温24.5℃,年平均降雨量857.2毫米;哈尼梯田遗产区(坝达)海拔179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雨量1401.2毫米,负氧离子2780个/cm³。2011年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既是全国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5月,全县现行标准下9个贫困乡镇、1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8216户17600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39.64%降至零。2021年8月,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3年,元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16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排名全州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增速排名全州第4位;本地建筑业总产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58.9%,增速排名全州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67.4亿元,其中: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6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55元、同比增长3.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2元、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超过全州0.2个、0.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72亿元,同比增长3.2%,全县经济运行态势稳中向好。

元阳资源富集,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县城南沙距省会昆明245公里,距州府蒙自85公里,距国家一类口岸河口151公里,是内地通往边疆的重要通道。随着元阳民用机场和元江至蔓耗、元阳至绿春、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建设,元阳作为红河南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基本形成。二是旅游资源独特。全县境内拥有19万亩哈尼梯田,于2013年6月22日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殊荣。这里有传承千年的梯田农耕文化和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哈尼古歌》驻场演出惊艳米兰世博会,民族刺绣走向全国,梯田红米走向世界,元阳旅游产业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三是水能资源充沛。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87.36万千瓦,目前仅开发28.42万千瓦,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四是热区资源富集。元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是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的战略前沿,有热区土地60万亩,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下的可垦土地有30万亩,适宜种植橡胶、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五是人力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24.14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17.95万余人,预计可实现劳务收入66.11亿余元,可为企业提供充裕的劳动力支撑,成为了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

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境内梯田级数最多达3700多级,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独具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特有的高原农耕精密技术和生产、生活、文化相融共生的活态文化系统,孕育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生存智慧的文明创举,被誉为“中华风度,世界奇迹”。元阳县先后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生态红米之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