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记忆:长辈们围坐在火塘边,要么抿着酒,要么饮着茶,一边边向孩子们讲述这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一边时不时捅一捅火塘里的木炭……这时,似乎于之对话的是神,不是人。
哈尼族是一个崇敬火塘的民族。没有火塘就没有哈尼人家,没有哈尼人家就没有哈尼村寨。
千百年来,哈尼族的火塘,保持着亘古不变的温度,它一直燃烧在哈尼族的生命中。在哈尼族的精神世界里,火塘以圣火的姿态存在,至高无上,被哈尼族子孙顶礼膜拜。哈尼族火塘不仅是照明、取暖、烧水、煮饭的物质用途,更是一种文化,是哈尼族人与祖先、与神灵对话的地方,是家庭伦理说教、族规族纪传承、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是维系一个个哈尼家庭、一个个哈尼村庄生生不息的纽带,是哈尼族人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天天长大懂事,给曹阿则家带来天伦之乐,祖孙三代经常围着火塘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在哈尼族的心灵深处,火塘与祖先、寨神林“昂玛阿波”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他们认为,家族的兴旺、族人的平安、生活的殷实与火种休戚相关,火塘一年四季都不能熄灭,只要火塘不熄灭,生活就有希望。
哈尼族有二三十种他称和自称,在红河州金平县阿得博、大寨、沙依坡、马鞍底、哈尼田等地区的哈尼族,自称为糯美支系。在糯美支系中,火塘、火铺、神台密不可分,统一构建在蘑菇房堂屋中央突出显著的炕上,根植于哈尼族子孙的文化血脉中,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哈尼族青年男子结婚,必须在火铺上设宴敬请寨中长老,用杀公鸡的礼数见证婚礼,以示明媒正娶。
哈尼族崇拜自然,信奉万物有灵。火塘之所以不会熄灭是有灶神呵护,任何人都不准对火塘有任何不敬的行为,不论男女老少,都不准跨越火塘,不准用脚踩火塘边的锅桩和三脚架,不准擤鼻涕或吐唾沫进火塘,不准用脚扒火柴头,祭献祖先时也要祭献火塘神,充分表示了哈尼族对火塘的崇敬。火塘右上角,摆放着一张木制的供桌(神台),一般是两台,有的人家有三台,是与祖先对话的地方。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火塘之所以不会熄灭是有灶神呵护,女主人用粑粑祭献与火塘融为一体的三角石头——灶神。
每逢重要节日或者讨亲嫁女,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要在神台上摆上献食祭献祖先,只有得到祖先和神灵的庇佑,日子才会幸福安康。哈尼族祭祀祖先简洁而虔诚,献食分别是一碗汤、一碗饭、一碗肉和一碗酒。而汤是特制的,用三片生姜、三片哈尼语叫“辣布辣扒”的树叶和食盐煨煮而成,以示让祖先洗手洗脸后再享用其他献食;火铺设在火塘左上方,这是主人地位的象征,只有家中辈分最高的男女方能在此卧寝。枕头朝着火塘方向,保证头部夜间睡觉时不会受凉。
跪拜灶台上的神堂,与祖先、神灵对话,祈求保佑,幸福安康。
在炕上吃饭时,则按辈分高低分设座次,家中辈分最高的老人就坐在火铺上(相当于正席位置),其他的分别坐在两边和坐在老人的对面,儿媳妇是不能到炕上和公公、婆婆坐在一起吃饭的,而女儿则不受约束。
高某一老人已经81岁了,家里虽然有电饭煲、电炒锅,但他和老伴喜欢用火塘煮饭炒菜,他说用柴火煮出的饭菜味道好。
近年来,我常在金平县阿得博哈尼族地区拍照采风,随着创作的深入,对哈尼族生产、生活、节庆文化较之以前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哈尼族不少文化现象在快速的消亡,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诸如建筑文化、火塘文化、农耕稻作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无形的包括语言、人们的道德观念、口耳相传的诗歌和音乐等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节一过,哈尼人要在火铺上方的墙壁上,用米面画上太阳、犁、耙、锄头等农具符号,以提示儿女勤劳肯干,抓紧节令进行农事活动。
比如蘑菇房本来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建筑符号,可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是依稀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随着电气化在农村的普及,电磁炉、电饭煲、电炒锅、电茶壶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有的村寨,大量钢筋水泥房的建设,现代家居内部环境的改变,火塘的位置不突出了,不能熄灭的火塘的物质用途日趋消减。比如年轻的哈尼族女子不要说动手缝制哈尼族服装了,穿都很少穿了;又比如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挣钱,耕种梯田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梯田不再种植水稻,而是改为他用了……